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闡釋解讀

深刻把握“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張瑞芬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0月29日10:26
文字縮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書寫了“兩大奇跡”新篇章,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和現實充分証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深刻揭示了“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根本性地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找到了根本力量、指明了價值方向。深入闡釋這一重要論斷的核心要義、重要價值與實踐路徑,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事業貢獻中國智慧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表明,現代化絕非“物的堆砌”,而是聚焦“人的發展”的系統性工程,所有經濟增長、技術革新、制度完善,都要圍繞“人”展開、由“人”驅動、為“人”服務,以“人”的思想觀念、能力素質、權利保障的全面升級為最終標志。

人是現代化的根本動因——以“人的能力升級”驅動各領域的現代化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現代化是“人”主動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動力源於人在需求、能力、權利等維度的現代化進階。人的生存、發展和精神需求是各領域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動因,隨著物質生活改善,人民需求從“物質文化需要”轉向“美好生活需要”,為滿足人民“更穩定的工作、更優美的生態環境”等訴求,我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催生綠色能源、智慧環保等新產業。人的勞動技能提升、協作方式升級是產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從手工勞動到智能制造,本質是人類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數字勞動”的歷史性跨越。人的權利意識增強推動制度現代化。新時代我國頒布實施民法典,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制度完善,保障更多人能夠平等參與國家治理、公平享有現代化成果。

人是現代化的最終目的——以“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統領各領域的現代化方向。現代化的核心目標不是“物質豐富”本身,而是“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黨要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物質現代化的目的,是讓人擺脫貧困、獲得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便捷的生活條件,本質是保障人的生命權和生存權,如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讓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教育現代化的目的,是讓人獲得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實現自我價值,本質是促進人的能力全面提升﹔文化現代化的目的,是讓人擺脫傳統偏見、獲得精神自由,本質是尊重人的精神需求與個性發展﹔社會現代化的目的,是夯實人的發展底線與制度保障。

人是現代化的核心標尺——以“人的現代化程度”檢驗各領域的現代化成色。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實現現代化,不能隻看物質指標,更要看“人”的現代化發展程度,即人的觀念、素養、權利是否與現代社會相匹配。觀念層面,傳統社會的等級觀念等是否被打破,人是否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現代意識,這是社會從傳統轉向現代的核心標志﹔能力層面,人是否具備現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活動能力,如適應數字化時代要求使用智能設備、理解數字信息的能力,適應現代民主政治和社會建設要求通過投票、監督等方式參與公共事務與社會治理的能力等,這是個體融入現代社會的基礎﹔權利層面,民眾是否享有現代社會賦予的各項權利,這是制度現代化的“人本標尺”。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並非抽象的價值宣示,而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人類現代化歷史經驗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需求作出的科學判斷,具有重要的理論、歷史與現實價值。

對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創造性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雖未明確提出“人的現代化”概念,但通過闡釋人的本質、異化勞動、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等命題,形成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源泉。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觀點明確了“人的現代化本質是具體社會關系的優化”。據此,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形態始終與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內在同構,從“對人的依賴”到“對物的依賴”,本質上都是社會關系對人的發展的制約﹔而“人的現代化”,正是逐步突破依賴關系,獲得“自由個性”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隻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他們將“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的現代化”的終極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將“人的現代化”置於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位置,強調“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始終圍繞“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展開。

對資本主義現代化“人的異化”困境的歷史性超越。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率先開啟現代化進程,但“以資本為中心”的內在邏輯,導致其始終無法消除“資本增殖”與“人的發展”的根本對立。馬克思批判的“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貧窮”,在當代演變為“經濟總量擴張與民生福祉滯后”“技術進步與就業擠壓”“物質豐富與精神空虛”等問題,証明“單純追求物質增長、忽視人的價值”的現代化道路不可持續。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動力、目的和標尺,從根本上避免了這一弊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從脫貧攻堅戰中“扶智+扶志”培育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再到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縮小區域、群體差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的現代化”引領發展方向。

破解新時代“人的現代化”發展難題的現實要求。人的現代化進程始終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同頻共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的現代化”面臨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的高階發展訴求與社會支撐能力不足的矛盾,具體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需求全面升級與供給結構性失衡的矛盾。人民需求從“物質文化需要”轉向“美好生活需要”,如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城鄉教育資源差距的矛盾,本質是人民的現代化需求與供給端適配能力的落差。二是機會均等訴求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但城鄉、區域、群體間的資源分配差距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導致部分群體難以平等享有現代化成果。三是能力適配要求與發展滯后的矛盾。中國式現代化對“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部分群體能力仍存在短板。如基層治理創新需要干部具備數字化能力,但部分鄉鎮干部數字素養薄弱。為此,破解新時代“人的現代化”發展難題,就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緊迫任務。

當前,我國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將“人的現代化”作為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的價值主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實現人的現代化。

穩步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部署,為“人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納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經濟、科技、教育、民生等領域作出系統安排。著眼未來,經濟領域,要持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重點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全國統一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破除城鄉要素流動壁壘,為不同群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就業與發展平台,推動經濟增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讓發展成果更精准對接人的能力提升需求。科教領域,需深化新工科、新醫科等“四新”建設,重點打造國家級產教聯合體,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深度耦合﹔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穩步擴大,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專項計劃,健全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提升人才創新能力。民生領域,要強化就業優先戰略,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人的基本發展權益。制度層面,需深化戶籍、社保等領域改革,破除制約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人的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依托“人的現代化”的需求升級與能力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內生動力。一方面,順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圍繞健康、教育、文化等需求,培育銀發經濟、綠色消費等新增長點,倒逼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如針對全民健康需求,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推動醫療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既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的需求,又帶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聚焦人的現代能力提升,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推進“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針對新產業、新業態開展定制化培訓,提升勞動者適應現代化產業的能力﹔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個體在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等領域釋放創造活力,讓更多人成為創新主體。同時,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健全基層治理參與機制,推動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決策,使中國式現代化始終貼合人的發展意願,形成“需求牽引供給、能力推動創新”的內生循環。

建立互促機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其一,強化制度銜接,將“人的現代化”指標納入中國式現代化考核評價體系,在制定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戰略時,同步規劃人的能力培育與權益保障舉措,如在產業規劃中明確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圍繞“人”的發展推進。其二,建立動態適配機制,定期監測人的需求變化與能力發展狀況,及時調整現代化推進重點。如,當新興產業催生大量技能崗位需求,同步加大職業培訓投入﹔當人口結構變化帶來養老需求升級,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發展需求同頻共振。其三,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貫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全過程。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讓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在共享成果中激發的奮斗熱情與創新活力,又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形成“戰略支撐人發展、人賦能戰略推進”的閉環,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優勢。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