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加強財政科學管理,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完善有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統計、財稅、考核制度,優化企業總部和分支機構、生產地和消費地利益分享”。此前,針對地方招商引資亂象,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建立健全規范的財政補貼政策體系”。這是黨中央為整治地方招商引資亂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財政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財政補貼制度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地方各自為政、政策碎片化、惡性競爭等問題,亟須通過制度性重構加以破解。
高度重視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更加完善、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其效力取決於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從市場的廣度來看,市場半徑越大,分工程度越高,效率隨之提升。從市場的深度來看,體制機制越暢通,市場作用越能充分發揮。當前,一些地方不規范的財政補貼割裂了區域市場,限制了市場半徑的延伸,直接削弱了市場的廣度。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規范財政補貼,本質上是一場降成本、增效率的深刻變革,其緊迫性不言而喻。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大循環作為主體,依托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這一市場必須內部可循環、能循環、循環好。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已成為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起點。各環節的高效銜接,離不開全國統一大市場。若財政補貼僅面向本地產品或生產環節,既造成不公平競爭,也發出扭曲信號,阻礙資本按市場規律流動,導致資源配置失衡,要素市場難以統一。國內大循環並不排斥國際循環,中國堅持對外開放,通過國際循環提升內循環效率,同時以國內循環支撐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在創造自身“兩個奇跡”的同時,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僅僅是在“十四五”時期已經過去的4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平均5.5%的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顯著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深度,增強國內經營主體在全球競爭中的底氣。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必要條件。現實中並不存在純粹的自由競爭,隻有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才能釋放更高效率。國際競爭主動權,歸根到底建立在高水平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之上。一個高水平、一體化的國內大市場,能為中國企業提供無與倫比的“需求紅利”和“規模優勢”,既能攤薄前沿技術的研發成本,也能加速創新成果的商業化應用,是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的戰略基石。反之,不規范的財政補貼,不僅扭曲市場信號,還削弱整體競爭力,妨礙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
不規范財政補貼的成因
一段時間內,地方政府把不規范的財政補貼當作財政競爭的抓手,最常用的就是“財政獎勵”:按照企業所繳納的地方稅收,全額、半數或按約定比例再返還。無論何種形式,實質都是財政返還,都會沖擊稅法統一,是用不規范的減免稅把招商引資引向歧路。為把項目留下來,有的地方還在政府採購裡“定向傾斜”,交易外殼下藏著隱性補貼,典型做法就是隻買本地,尤其是新招商引資而來的本地企業。對企業該交的行政性收費、政府性基金開口子減免,也是把財政資源挪給企業,同樣算財政補貼。無論何種形式的財政補貼,本質是政府向企業單向轉移財政資源。得到了財政資源的本地企業比未得到財政資源的外地企業多出了成本優勢,市場也因此被扭曲、被分割。
不規范的財政補貼,根子在地方政府的行為邏輯:先把當地經濟總量撐大,換更大的GDP數字。拼經濟不能唯GDP,高質量發展才是第一要務。GDP固然重要,但高質量發展要的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結構優化、就業友好的GDP。不規范的財政補貼是讓渡短期利益去換稅收增量。一地稅收多了,其實在慷國家之慨、得小區域之私,把地方財政撐成“虛胖”,既誤導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又加劇財政收支緊平衡。這些地方隻顧當地稅收增量,最終隻會落入負和博弈,本地到手的實際增量遠小於外地的損失。站在全國一盤棋角度來看,這是拿國家稅收利益為代價,稅源非正常轉移,市場被扭曲,政府增進市場作用所需的財力也被掏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跟著受影響。
綜合施策建立健全規范的財政補貼政策體系
針對地方政府的行為,要在保護其發展經濟積極性的同時進行有效約束。大國經濟的特點是必須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中央制定政策不是要把地方管死,而是要體現政策的引導作用,鼓勵地方用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優的基礎設施、更佳的營商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抓手,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地方政府做大GDP要與當地的資源稟賦相結合。注重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在激發市場活力上大做文章,確保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要體現在把資源配置到最合適、效率最高的地方上,而不是以短期GDP論英雄。要將短期經濟增長與中長期經濟發展統籌起來,按照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規范的財政補貼政策體系。
財政補貼政策要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相適應。看待財政補貼應持理性態度,財政補貼只要做到經營主體一視同仁,並把績效排在首位,就能成為有效政策工具。要立足國情,建立一套規范、透明、可問責的補貼制度框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形成經得住檢驗的“中國方案”﹔統籌財政支出與稅費基金減免,堅持量力而行、高效運行﹔構建全周期績效評估與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補貼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建立貫穿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績效管理體系。
有效落實規范的財政補貼政策體系。必須做到嚴格執法,對違規返還、變相減免等行為,發現一起糾正一起,讓地方不規范的財政補貼政策無處藏身且無法發揮作用。加大政策宣介,釋放明確信號,切斷企業與地方結成損害國家利益的念想,真正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約束地方政府濫用財政補貼政策的行為。健全預算制度,增強預算約束力。地方預算能公開的一律公開,讓預算資金的流向得到充分監督,做到無預算不支出。稅費基金減免必須於法有據,任何口頭承諾一律無效。對濫用補貼造成市場分割的,除問責相關責任人之外,按照涉事金額扣減中央轉移支付,增加違規成本,更好體現轉移支付的激勵約束功能。
大力推進地方財政科學管理。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到刀刃上,補貼資金要聚焦補鏈、強鏈、延鏈,補齊本地供應鏈短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體現地方的產業發展優勢。如此,方能以規范、高效、可持續的財政補貼政策體系,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夯實微觀基礎。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