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媒體報道

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學習時報評論員 戴菁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10月31日09:05
文字縮放: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並強調“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10個字看似平易、實則千鈞,既是方法論,也是價值觀﹔既是對改革開放40余年民生實踐的高度濃縮,更是面向“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指針,為新征程上推動民生福祉邁上新台階提供了根本遵循。

盡力而為,體現的是初心與擔當。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從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從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從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到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等。一系列扎實成就,生動詮釋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望“十五五”時期,面對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群眾日益增長的新期待與新關切,唯有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主動作為、全力以赴,在現代化建設中持續回應民生訴求,才能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量力而行,彰顯的是理性與務實。民生改善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是謀劃一切民生工作的根本依據。“十五五”時期,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嚴峻,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推進民生事業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保持歷史耐心,既要著眼長遠發展目標,又要立足當前實際條件﹔既要盡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又要避免作出超越發展階段的承諾,做到科學規劃、循序漸進,避免陷入一些國家曾出現的“資本至上”或脫離實際的“過度福利化”困境,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辯証統一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盡力而為而不盲目冒進,量力而行而不消極保守,二者相輔相成,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把握節奏感。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人口結構變化、區域發展差異、財政收支壓力等現實挑戰交織疊加,決定了民生政策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哄而上”。在“十五五”規劃這張藍圖上,無論是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構建優質均衡的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還是完善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實質性的進展,都需要在設定目標時科學務實,在投入保障上盡力傾斜,在推進過程中穩扎穩打,確保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隻有在“盡力”與“量力”之間找到最優解,既要防止“無所作為”的消極心態,又要避免“急於求成”的冒進傾向﹔既要保持改善民生的戰略定力,又要把握民生建設的節奏力度,才能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把發展成果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國之興衰,系於民生。”讓我們繼續以“盡力而為”的主動擔當、“量力而行”的務實清醒、“久久為功”的戰略韌勁,在“十五五”規劃指引下,於政策制定中體現人民至上,在資源分配中注重公平效率,在改革推進中兼顧當前長遠,以系統思維推動民生建設行穩致遠,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更加磅礡的奮進力量。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