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戰略任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被擺在第一條,表明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將其置於優先發展的核心位置,才能筑牢經濟穩定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階段,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有力保証。作為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實體經濟不僅貢獻了核心經濟增量,還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吸納就業超4億人,是民生保障的穩定器。實體經濟是國際競爭中的壓艙石,其背后完備的產業體系,是增強經濟韌性、抵御外部沖擊的堅實底氣。實體經濟也是科技創新的轉化陣地,唯有筑牢實業根基,才能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動力。
當前,實體經濟正面臨內外部多重壓力交織的困境。從外部看,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攀升,部分國家關稅壁壘加碼,既擠壓出口空間,又增加原材料與物流成本。從內部看,有效需求不足,用工、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市場競爭“內卷”嚴重,中小企業效益指數較低。此外,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持續顯現,新舊動能銜接存在斷層,民間投資動力不足,部分企業融資難與債務風險並存,制約了轉型升級步伐。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關鍵在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先進制造是制造業中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也是價值鏈上高附加值的領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支柱。當前全球產業競爭聚焦於高端制造領域,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生態,提升產業科技創新效能。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是重要方向。智能化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生產全流程,既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又能推動傳統制造向智造升級。綠色化是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不僅能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壓力,還能催生光伏、風電等綠色產業新增長點。融合化則打破產業邊界,促進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聯動,延伸產業鏈,創造新價值。三者協同發力,將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動能與活力。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落腳點在於一手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一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傳統產業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其增加值佔制造業比重約80%,是支撐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石。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需聚焦重點領域發力。一方面鞏固化工、機械、造船等優勢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通過技術改造、工藝革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以集群化發展整合資源,放大協同效應。這將加快傳統產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既要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也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等領域突破,培育新增長點。這些產業未來10年新增規模有望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為實體經濟發展積蓄長久動能。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