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脱贫路上·四县好风光>>平山县

冀晋古塞长城下, 太行深处桃花源

来源:平山县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2日11:03
文字缩放:

这里是《天仙配》中董永的故乡,也是当年冀晋交界处方园几十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老的石窑洞、卵石铺砌的街道.........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黄安村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隶属平山县北冶乡,东邻沕沕水,北靠天桂山。村落坐北朝南,四面环山, 站在高处俯瞰,村庄外廓就像一轮清晰的月牙儿,一条季节河自西向东,弯弯地在村南环绕而过。周围山峰林立,陡峭绝壁,如天然屏风,是我国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这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藏于深山,远离闹市,白云蓝天下,绿草青山间,人们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有诗《咏黄安》为证:

群峰列屏横空碧,霜染层林满山红。

山居民俗遗古韵,地灵人杰唱新声。

风送蝉鸣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

冀晋古塞长城下,太行深处桃花源。

相传,元代至正元年间,有人在此建造寺院,时名皇安寺。随后到明代有黄、高、丁姓人家相继入住聚居成村。这里山峰土黄染壁,又是晋冀通商的首道关口,故村庄取名“黄安关”,到民国时期改为黄安。

古村落见证沧桑历史

黄安存现存建筑面积6万多平米,有窑洞150眼,以青瓦房为主的四合院22座,三合院20座,一字西排房1座,二层楼阁一处。旧时的主街道是以鹅卵石铺就,在村中央贯穿东西,全长800米。村民住房分居街道南北两旁,主街道两端建有玉皇阁,东端玉皇阁文革时期已拆除。

山村整体风貌保护较为完整,保持了明清时代期的建筑特点。院落建筑主要为木构架青瓦屋顶,瓦当吻兽,部分房屋屋脊雕花,形式不一,青砖、青石砌墙。窑洞全部是青石砌墙,青石拱顶,一拱一眼。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部分院落正房为二层楼阁,并结合山地特点,形成二进高低院落。街北以北房为正房,院门向南开向主街,街南以西房为正房,院门向北开向主街。沿街部分院落的厢房向街处开门,作为商铺,形成集市一条街的基本框架。

黄安村现存的古建筑,可谓千年之绝作,文化之精品,古迹之魂宝,典型的代表作有玉皇阁、邢家大院、赵家楼院、高家大院、天主堂,早的诞生在明初,最晚的也是建于明末清初,故有不同的时代风格,且代表了青瓦建筑和窑洞建筑的两大类型。

玉皇阁结构精密,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筑体分为两层,下层为青石彻墙,青石拱顶。上层为青砖砌墙,木构架,青瓦屋顶,瓦当吻兽。阁顶拱檐脊柱,飞檐挑角,流光溢彩,华美秀丽。阁中梁柱坊栋,金粉彩绘,书画古韵,神怡夺目,壁画精致细巧,神像栩栩如生,有龙有凤,有舞、有飞、有腾,祥和昭瑞,实乃绝世之作。从一层进入二层以石阶为梯。

黄安村古建筑不仅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各自的独到之处。院中院,院院相通,多以四 合院,穿心院、过庭院等院落形式为主,高家大院就体现了这类建筑特征。邢家大院则体现以雕刻精湛、装饰精美、门墩、柱墩以石雕刻为主,门楣屋脊、屋檐窗台以木雕、砖雕为主。赵家楼院,窑洞为一层,二层为青石彻墙青瓦拱顶,当时赵家楼院可独览四周风光,是其他大院不可媲美的。

天主堂诞生于八国联军入京,当时八国联军进入到黄安,处国传教士随着到了黄安,建立了天主堂,天主堂保存基本完好,只是原来的石式十字架已被破坏,换之为铁式十字架,虽仅一处变换,形象也大有损之。

晋冀交界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安关是晋冀之交通要道,也是当年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遗留的明长城、藏兵洞、烽火台都历经过古时的硝烟。古黄安设有驻军,在西台设有演兵点兵的校场,现称为校场。古黄安设有官洞、官地。所谓官洞就是统治这一地区的官员居住的地方,也是官员巡防、办事的驿站。他们在这里处理公务、办案,察访民情,提审人员;官地则为官员提供的粮食、蔬菜所用。官洞、官地的说法一直沿伸到现在,可惜官洞前几年已被拆除。

黄安村的中心街道贯穿村中央,也是集市的中心地带。旧集市设有骡马交易,分设有三个骡马店,街道两旁分别设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石,并设煤炭交易、粮食交易、麻布交易,土特产交易、劳动工具交易等,分列街道两旁。还有一些小商贩,挑着货担打着小鼓叫买一些日用品,当时做着饭馆生意的二处商铺至今保存完整。

黄安建有一座精致美观的戏楼,有自己组建的村民剧团,开始唱腔为山西梆子后改为丝弦,这一带其他村村民经常到黄安村来看戏,也经常请戏到对方村演出。古装行头,刀枪棍剑、鼓锣琴钗基本保存完好。

黄安村的社火比较闻名,古黄安几乎家家学武,自请武教官,一是强身健体,二是攻打防身。一些会武之人,还参加了当年的“下口砸盐店”和“木盘分粮”。农历四月十八是黄安村传统庙会,本村剧团唱戏三天,其他村的武术爱好者都来黄安村来“赶社火”,以武会友,一村一场,轮流过场,比赛到最后是“跑阵子”,也叫“跑旱船”,领头人举着旗子在前面领阵,各村一队高举着自己的手中的武器在后面跟跑,就像古战场摆的方阵一样,如蛇行梭,眼花缭乱,一个个高声呐喊,甚是威武壮观。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宗教文化应运而生,昔日黄安寺庙堂阁较多,有东西玉皇阁、奶奶庙、土地庙、山神庙后庙、神房台、还有从国外引进来的天主堂。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昔日香火旺盛的寺庙早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只有奶奶庙、山神庙、西玉皇阁和天主堂了。

说起玉皇阁,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天仙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宫的七仙女私自下凡,来到人间,相中了黄安村的小伙子董永(实名叫丁永,由于方言的原因误传为董永),于是,让土地撮合,以古槐为媒,婚配董永,从此,留在黄安村男耕女织,和美相守,玉皇大帝每逢四月十八都要来黄安村看望女儿,村民们就专门在村东、西两处为玉帝修建二所人间行宫,就是现在的“玉皇阁”,为媒的那棵古槐,由于当时过于高兴,以至于合不拢嘴,所以现在树身中央咧有一道大缝。

石料工艺,在当时村民中极为普遍,开凿石料,修房盖屋,赖以生存,古宅院中,诸如门墩、柱墩、窗台、条石等石料、石雕工艺就出自村民石匠之手,石匠工艺继承数代经久不衰。手工文化,如剪纸、刺绣纳鞋底、绣鞋垫仍在流行。其他如中医文化、整骨文化也曾流传盛行。

走进黄安,品味黄安,漫步古村幽巷,历史古迹举目可见,探访阅历老者,文化传奇张耳可闻。流失的岁月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却也为昔日的辉煌打上了沧桑的印记。历史的荧光屏正变得支离破碎,但当人们拼接起这些文化碎片的时候,豁然发现,传统民俗文化的杰作,依然始终见证着黄安古文化的兴衰,诉说着岁月的流失和变迁。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宋美琪   签发: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