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及其当代体现

刘海涛
2019年12月08日16:01
文字缩放: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发挥着指导共产党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因此,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不断推进其中国化进程,是基于对其价值的判断和认同。今天,说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仍然管用,这是关于其当代价值的通俗表述。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又叫科学社会主义,起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以现代无产阶级的立场考察和研究这种生产方式。从资本主义产生之日起,其弊端就已映入无产阶级的脑海,在此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从总体上提供了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提供了一种历史理论的提纲,提供了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呼唤这一历史时刻的信心,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将采取哪些制度安排(包括个人行为)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在于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恰恰不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后人提供了“问题、道路、目标”的研究范式。

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还在这种生产方式的起步之际,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发现了这个社会的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处在于,透过这些现象揭示了它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不相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指出了这一矛盾的后果,即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造成资源浪费,束缚生产力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的问题意识集中体现在对这种矛盾的认识和批判上。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新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其矛盾的分析就没有过时。即使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趋势,也要发现阻碍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问题。

道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道路。在他们看来,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但这种斗争经常因工人内部竞争而削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希望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此,他们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是通过抽象劳动而抽象出一个工人阶级整体。“在关于剩余价值的总的理论中,马克思所要说明的并不是具体资本家对具体个人的剥削,而是整个工人阶级遭到的剥削。”“全部社会产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产品的一部分,被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的那一伙人所侵吞。这不是一个伦理的判断,而是对实际存在于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的一种描绘方法。它的最清晰的理论表达方式,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按照这个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把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现代无产阶级,即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掌握国家政权并运用政权的力量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全社会共同占有。今天,虽然时代主题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但改造资本主义的实践一刻也没有停止。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摆脱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历史逻辑。

目标,就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事先设计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而是致力于改造资本主义旧社会,目标是把生产资料转交给全社会。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基础上发现了社会主义新社会,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论述都带有预测性并非常谨慎。尽管如此,“这里包含自由主义价值(每个人的自由)和社会主义价值(一切人的自由)的社会理想的精辟而言简意赅的表述,迄今为止尚无人对此提出有分量的反对意见。”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目标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趋势,也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今天,这种追求仍然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创造历史活动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科学,就是理论反映现实,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科学方法即唯物史观的体现,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夺取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也适用于执政的共产党人。

现实就是客观实际。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现实”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一边,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由此也就引申出它的阶级立场和党性原则。这一立场本身就是根本方法——为多数人谋利益。离开这一点,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很显然,在资产阶级那一边没有诸如“剩余价值”“剥削”等概念,更不承认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即使承认阶级斗争的存在,也只能从中引申出阶级调和、阶级合作的途径;即使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伦理道德层面谴责资产阶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它的科学性并不矛盾。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本身就是科学——哪里有剥削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对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揭示。

现实就是唯物史观的“物”。透过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社会发展的机理和动因。他们把物的要素,即生产力、生产方式、物质利益等引入历史分析中,“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看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基础,指出了发展方向。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唯物史观最科学、最革命、最彻底。因此,共产党人应该按照唯物史观的思想路线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

现实就是复杂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是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个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具体化,既唯物又辩证,既着眼整体又注重细节,既放眼未来又把握过程,既强调作用又不忘反作用,既考虑整体利益又重视个体愿望。这说明,唯物史观并非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这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不仅共产党人,世界上许多不同性质的政党和组织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比较深入细致,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在逐步扩大,其价值日益被广泛认同。

启发了工人觉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包括以后的一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支配着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这种状况和工人自身觉悟水平相适应。不是说无产阶级一经形成就都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多数人来说,“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足矣。以这种想法支配的工人运动显然不能走得更远。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致力于启发工人觉悟,并发挥了教育和团结工人阶级、为工人运动制定战略目标和行动纲领的作用。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当年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组建了自己的政党。在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马克思主义仍然发挥着指导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普遍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诸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断再版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就是这个作用的体现。今天的共产党人也需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重塑了世界形象。自由人联合体在当今世界并没有出现,但马克思主义产生170多年来指导改变世界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重塑了世界形象。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力量成长壮大,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了一定改良措施,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此来阻止共产主义“扩张”;这些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运动抑制了资本势力恶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合法权益。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苏联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步入低谷,但是它的历史贡献不能低估。俄国人用略带悲伤的口吻指出,“我们的失败却帮助其他国家使它们的社会变得更像样,有些国家则变得相当繁荣。罗斯福的新政是最明显的例子。它从社会主义思想中借取了某些东西,有些甚至取自苏联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大规模的社会计划和经济计划的先驱。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苏联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和臆想中的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甚至使反对老罗斯福总统的保守派也更愿意接受(来自上面的)自由改革,以避免一场(来自下面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迫使了罗斯福(和其他西方领导人)去保卫资本主义。它变成了新资本主义,具有人道的面孔,一种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反对的那个社会很不同的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则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提供了精神动力。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历史。社会发展需要物质利益驱动,也要有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唯物史观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事实上不仅是天文学和历史学,马克思主义也具有扩展人们的心灵空间、延长人们生活时间的精神力量。“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有下降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离社会历史开始下降的转折点还相当遥远”。这说明,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历史必定还有进步的余地和空间,人类还有巨大能量和潜力可以开发利用。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虽然漫长,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内在逻辑力量,将有助于树立坚定理想,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案例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也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生动体现。

目标导向。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具有“目的意识性”或“自我意识性”。日本学者石川祯浩进一步指出,抛却科学社会主义这种“知识”的重要性,就不可能理解俄国革命以后的革命运动。中国当然也不可能是例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共产党宣言》已发表73年,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也已进入第4个年头。因此,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先进分子对这种“知识”接受的结果,并不是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只是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然要经历若干阶段,才使这一目标不断具体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更加自觉自信。

问题意识。我们党以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导向反观社会,发现了制约这个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由此也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集中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和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资本主义“问题”已有性质上的差别,并具有新的时空特征:“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也不是资本主义阶段,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空”说的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正因如此,就不能也不需要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新的道路。当然,这条道路上也充满着矛盾,其根源仍然是物质利益的冲突。如果调节不当,也会发生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因此,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也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把社会矛盾转化为推动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道路选择。在战争与革命的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解决了旧社会的主要矛盾,建立了新中国,为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前提。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又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人类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在于,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加速。这个事实说明,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适应了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基本适应了经济基础的需要。也正是从“基本适应”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者: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张莉   签发: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