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原创】秦西宁:把自己揉碎了,融入到群众当中去

2019年12月11日16:34
文字缩放:

2019年7月15日-10月24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巡回宣讲”8场报告会。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全国总工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的11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同志,讲述了他们同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对党的忠诚、为民的真心、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思路、坚定的信念,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改变精神面貌,在脱贫攻坚一线日夜奋战、摸爬滚打,经受锻炼、获得成长的故事。

今天我们刊发秦西宁的宣讲文章,聆听她的驻村故事。

宣讲人简介:

秦西宁,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干部。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任云南省富宁县格当村第一书记。2018年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

格当村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几乎聚集了所有的贫困因素,自然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在格当,地里不长庄稼长石头,乡亲们得先用背篓背土,把土填到石头缝里,再把种子埋进去,靠“栽土种庄稼”才勉强有点收成。要是能有块儿平整的好地,简直比命还重要。

今天,我想通过三块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对做群众工作的几点感受:

菜地的故事

去年1月24号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村民让地记》的报道,讲的就是咱们格当的事儿:

在苗族寨子苏麻弄村小组,为了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需要找一块合适的场地作为村集体的活动场所。一开始开群众会讨论选地块的时候,大家热情都很高,也都很支持,纷纷表示涉及到谁家的土地,都愿意无偿让出来,还一一签了字、按了手印。不料,项目推进时却遇到了“拦路虎”——被占菜地的两户村民突然变了卦,坚决不同意让。村干部可急坏了,施工方把设备和物资都拉进来了,镇上也要求报进度,可项目死活就是推不动。

村干部与两家沟通,两家人态度很坚决:每家要2万块,否则免谈。可村上哪有这个钱?有个村干部私底下跟我说:“秦书记,不行的话,您就从扶贫款里拿出来2万块钱给他们吧。”我当时没吭声。明明会上说好的事情突然变卦,还没动工就开始要钱,接下来事情可怎么办?这种事本来没有补偿的规定,谁也不敢开补偿的口子,不然会越来越被动。

我带着工作队上门去做工作。去了几次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乡亲们的意见听取的还很不全面,每次跟他们聊,都能了解到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去的次数多了,他们跟我们说了实话,他们说,“在会上我们同意是因为大家都同意一起让,现在却只有我们两家让,不公平。这块菜地是六家连在一起的,过去六家都有菜吃,我们让出来,我们两家可就没菜吃了”。两户人家还拍胸脯跟我说:“要让,大家一起让,一分钱不要;要不让,大家都不让。”

我这才明白过来,问题根本不在于补偿多少,而是于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不公平。于是我们把涉及到的六家人召集到了一起,对菜地进行了综合调整,不仅保证施工用地,也保证家家有菜吃。问题当场解决,让出的面积还比原来多出来两倍。一分钱都没要。

村干部说,这件事情我做得漂亮,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得好。其实不是我教育了群众,而是群众教育了我:做群众工作就要和他们打成一片,摸清他们的心思,知道他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结,找到解决问题的那把钥匙。对村民们来说,最珍贵的就是土地,他们之所以选择相信我,同意无偿把地让出来,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们相信,我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将心比心,才能换来老百姓的真心和诚心。

林地的故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扶贫项目都跟土地有关,修路需要让地,架设引水管道需要让地,有时候建房子也需要让地……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矛盾。在修进村油路经过街子堡村小组蒋大爷家林地的时候,需要打碎一些石头,不然路不够宽。蒋大爷却带着3岁多的孙子躲进随时有石头掉下来的施工区。我们和村里的干部赶忙找,生怕他们出什么意外。找到蒋大爷之后,我心想,老人家会不会是想要钱呢?有了上次的经验之后,我们就耐心地跟蒋大爷聊天,好把背后的原因搞清楚。

原来,在林地确权责任到户的时候,虽然都颁发了林权证,但周边的几家对林地的地界划分却一直存有争议。老人家是想趁这次机会,让我们驻村工作队给他作个公证,证明这块林地就是他们家的。我们把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请到了现场,也把林地周边的几家主人都喊在了一起,根据卫星定位图的专业对比及实地勘察,对这件事做个了结。

基层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这就需要我们驻村扶贫干部从亲疏远近和家族势力里跳出来,本着客观、公正的心去为群众做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宅基地的故事

我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的时候,一户姓杨人家的情况对我的触动最大,第一次去,他们家住的房子连个瓦片都没有,既不遮风,也不挡雨,当地人叫这种房子杈杈房。第二次去,我了解到,他们家大儿媳妇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了,但结婚时从娘家带来的嫁妆还都没有拆,家里实在没有可以放的地方,只好一直堆放在邻居家里。第三次去,碰见他们家二儿子从县里读书回来,我问他住哪儿,他指了指他们家牛棚上面……

一开始劝他建房子,他总说两个字:没钱。后来有了易地搬迁项目,才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开始准备盖房子,可他却因为听了风水先生的话,把宅基地选在了一个不通路又全是石头的陡坡上。他每天只顾着去刨石头,别人家的房子都盖很高了,他们家的宅地基连个影子都还没有。跟他算经济账,路不通,运输成本就会高很多,他不听;跟他算安全账,在陡坡上建房子,有遭遇泥石流的危险,他也不听。可按他的思路,他们家住上安全稳固住房真的是遥遥无期。

说起来,后来还是他们家大儿子的病给了我们进一步做工作的机会。事情是这样的:儿子生病之后,杨老汉并没有送他去医院,而是请当地的算命先生抓了些土方。不仅病情没有好转,精神还一天不如一天。我们得知情况后,不顾杨老汉的反对,送他大儿子去打针,这才没耽误治疗。杨老汉虽然固执,但他心理清楚,大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的身体垮了,这个家也就垮了。人的思想是最难转变的,但经过这件事之后,我们发现,杨老汉对我们劝他考虑换块宅基地没那么抵触了。再后来,在我们的各种软磨硬泡下,杨老汉终于同意换了块平整的地基,现如今,他们家也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

脱贫攻坚到了深水区和关键时期,遇到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越是这样,越不能“硬”碰“硬”。只有真正地静下心,俯下身,把自己揉碎了,融入到群众当中去,才能真心换真情。

土地孕育了一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土地革命曾直接促使我党基层政权的扎根、发展和不断壮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更是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土地依然是农民的根本,也是连接我们党和群众的情感纽带,更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格当,我们逐渐总结工作经验,不管是修建基础设施还是发展产业,都先经村小组开会讨论,意见统一后再具体落实。在格当,我们进行了土地流转,探索种植了黑木耳,巴西菇;建起了养鸡和养牛合作社;道路,饮水,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两年扶贫路,一生格当情。是土地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心系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理解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我们的扶贫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编辑:张莉   送签:张莉   签发: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