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守初心 抗疫情 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行动>>人物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疫情防控阻击战武汉一线记者工作纪实

来源:共产党员2020年02月17日13:24
文字缩放:

  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依然还在紧张进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支特殊的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记者团队,他们挺身而出,深入疫区一线,时刻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着中国抗击疫情的最新信息。《总台之声》将陆续对一线记者的工作情况进行报道。

王宇:期待摘下口罩相见的那一天

  1月24日,除夕。一支小分队星夜启程,赶赴武汉。北京西至湖北汉口的6525次列车抵达河南后,车上除乘务人员外,只剩下4个人,他们是来自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的记者:共产党员王宇和他的同事杨德才、谢琳、赵增欣。这支4人报道小分队,也是总台第一批“逆行”驰援武汉的“援军”。

  我来了,就要做好我的工作

  除夕夜,变成了出征日。一次说走就走的采访,对做了12年记者的王宇来说,已经司空见惯。“这样的时刻经历的多了,有情况你随时就得背着包出发。”新闻新媒体中心领导去车站送行,反复嘱托外,她问大家怕不怕?王宇说:“我爸爸是医生,我从小在医院大院儿里长大,对这方面没有过多的恐惧。”其实,这并不是王宇第一次进入充满危险的现场,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深圳山体滑坡,以及地震、泥石流等灾难报道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我觉得这就是我职业的一部分。我来了,就要做好我的工作。”

  来到武汉第二天,王宇就走进武汉协和医院的隔离病房采访。“我就想在第一时间进到核心现场。被感染的风险时时存在,绝不可轻忽,一切都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行事。我们以前拍片子,摄像累了,会把摄像机放在地上,我们也可以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但这次就算再累,机器再沉,我们也宁愿把它抱在身上,因为你不确定地上有没有病毒。”

记者王宇(右一)、谢琳(左一)与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记者王宇(右一)、谢琳(左一)与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采访期间,王宇一直有一个遗憾。“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采访的绝大多数的人,我都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要么戴口罩,要么穿防护服,他们也不知道我长什么样。”王宇说,他特别期待那一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看清彼此到底长什么样。“因为见到彼此真面目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战疫’胜利的时候。”

记者王宇(右三)、杨德才(右二)与河北援鄂医疗队队员合影

记者王宇(右三)、杨德才(右二)与河北援鄂医疗队队员合影

  去武汉,我没有告诉父母

  王宇的家在山西,这次去武汉,怕家里担心,他没有告诉父母。可没想到,“大年初一的《新闻联播》里,我就站在隔离病房出了个镜。很快,电话‘炸’响,刚一接通就传出妈妈急切的声音:你在武汉,是不是?因为出镜时穿着防护服,捂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我还想着能骗过去,就说,不是不是,我在北京呢。我妈说,别骗我,那下面打着字呢:记者王宇。我说哎呀,我们台和我同名的有13个人呢,怎么可能是我?我妈说,绝对是你,你那个声音、那个动作,我肯定认得出来……”

  在妈妈的反复追问下,王宇只好承认“我来了”。“我跟我妈说,这儿是危险,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危险。你在电视上也看到了,我做了那么多防护,医生穿什么我就穿什么,一定平平安安的。”在前线报道期间,工作再忙,他也会每天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

  战疫情,团队作战才有可持续性

  在武汉采访的每一天,都是在打仗。王宇说,这次新闻新媒体中心赴武汉采访的有19位采编人员,每个人都战斗在不同的阵地上,偶尔相遇也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就擦肩而过,又各自奔赴不同的战场。“晚上开会时匆匆一见,又各自忙去了,有的要编片子,有的要写稿子,有的要出去夜拍……”

  总台给每个前方报道团队都安排了专门的制片老师,全力提供后勤保障。“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帮我们买牛奶,买水果,通过各种方式帮我们补充营养;联系一些餐饮企业给我们供餐,起码保证我们每天都能吃上盒饭;他们每天还要往返于火车站和驻地之间,帮我们拉物资,因为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记者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在新闻现场冲锋陷阵,他们也是‘逆行’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记者王宇在武汉协和医院拍摄Vlog出镜

记者王宇在武汉协和医院拍摄Vlog出镜

  王宇说,虽然作为出镜记者,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报道的是他,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很多‘战友’:记者、摄像、制片……北京的后期团队也提供了强大支持。这种重大报道,必须得团队作战,才有可持续性,才能让每个人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总台已调集100多名记者,全力以赴,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希望我们真实、客观的报道,推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尽早打赢。”

张竣:昔日战地记者再上“战场”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冲锋在前的医务工作者,有正在锁定病毒寻找解药的科研人员,有军人,有志愿者,更有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发回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共产党员张竣就是其中一位,他用Vlog的主观视角讲述整个武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温暖故事,其中,《武汉观察|总台记者Vlog》获得广泛好评。巧合的是,他曾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没有硝烟的战场,共产党员张竣始终冲锋在前。

  虽然大家都有说有笑,但还是挺紧张的

  除夕当天,一声令下,报道团队几个小时组建成功。张竣始终心存遗憾,“因为当天接到电话是下午1点半,折返回来去赶5点多的高铁,来不及了。”没赶上第一队的出发,张竣和第二队报道小组出发的时间定在了第二天——正月初一。

  “出发之前还得先到台里医务室打一针,增强抵抗力。第二件事,是跟同事会合去领设备。”在办公室里即将出发的大家有说有笑:“我跟我爸说了,我爸的第一反应是:支持,你们就该这么做!” “我岳父岳母也支持我!他们都参加过抗击‘非典’!”……“但是大家还是很紧张的,每个人都戴了口罩。”张竣说。

  作为增援武汉的第二队报道小组,张竣和同事们在春节这个本应该阖家团圆的日子,坚定地踏上了离家的路。“我们到了武汉站,当时的车站已经空无一人了。出站那一刻,车站工作人员还不太确信地冲我们说,‘你们进来了,可就出不去了,不后悔?’”

  让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武汉,与大家同在

  “在报道疫情的时候,我看到了网上各种各样的消息满天飞,感到责任和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设计用Vlog的形式,用这种沉浸、交互式的报道来解除掉大家心里的那种紧张感和疑惑感。”

  武汉刚刚交通停运的那几天,大家都想知道武汉到底怎么样。无论是采访,还是原汁原味的直播,大家都想看。接地气的《武汉观察|总台记者Vlog》从武汉的街景到网民关心的热点,从医院实况到社区服务,从物资保障到普通群众的生活,“这组报道让外面的人了解武汉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让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武汉,与大家同在。”

记者张竣(中)、马丽君(右)在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第一时间发出报道

记者张竣(中)、马丽君(右)在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第一时间发出报道

  2月5日晚上23时30分,位于武昌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张竣“全副武装”进行蹲守,“那天我穿好防护服,在凌晨做直播,前后用了4个多小时,很不舒服,口罩勒得耳朵特别疼,护目镜里全都是水。那一刻真切体会到医护工作者天天这么穿有多难受。”

记者张竣蹲守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做实地采访

记者张竣蹲守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做实地采访

  “关于方舱医院当时网上有很多负面的信息,我需要用自己的镜头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方舱医院。”张竣走进医院,医护人员在紧张忙碌,每张床都配有一床电热毯。张竣说,“在现场采访得知,轻症患者经社区统一安排后,只要携带随身物品即可住院。大家是免费住进来的,而且每日三餐都有专人负责。”他用镜头讲述了这里真实的一切。

  当战地记者时,距离爆炸榴弹仅50米

  张竣是个80后,“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引发了全球的恐慌,为了做相关报道,我把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有污染的地方都走了一遍。”曾做过好几年战地记者的张竣,2014年在乌克兰亲历顿涅茨克机场激战。当时,张竣在现场拍摄双方交火过程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颗榴弹在距离我不到50米处的地方爆炸,一股强烈的气流扑面而来,所幸弹片没有造成伤害。”

  亲历炮火纷飞,问张竣觉得害怕吗,他回答说:“怎么不怕,就像在武汉的时候,你一开始觉得穿防护服挺吓人的,但当你发现所有人都这么穿戴的时候,你就不害怕了。”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徐雅维   签发:徐雅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