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守初心 抗疫情 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行动>>人物故事

战疫中的家风故事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04月03日08:35
文字缩放:

编者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每一个冲锋在前的战士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支撑,这里有接棒父亲,用青春完成他治病救人的夙愿;有传承“为别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的信念;有一家三口坚守战疫一线的忠诚。新时代的好家风体现在他们身上就是“国家有需要,我们不缺席”的实际行动。

人物:刘中砥

身份:创伤救治中心主治医师

家风故事:“我年轻,让我冲在前面!”在重症病区,这是“90后”医生刘中砥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刘中砥的父亲生前也是一名医生。非典疫情暴发那年,父亲作为科室带头人,又是党员,冲在第一线,负责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得知要派医疗队驰援武汉时,刘中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未像现在这样,感觉离父亲如此近,也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身为一名白衣战士的自豪感。我想接棒父亲,用青春完成他治病救人的夙愿。”

人物:刘孟丽

身份:中部战区总医院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医疗队护士长

家风故事:17岁时,在军人父亲的影响下,刘孟丽考取了军校。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她认为一个军人应该的样子,“就是在大家有需要的时候,你就应该站出来”。

1989年大学毕业,刘孟丽被分配在武汉。31年来,她参加过长江抗洪、抗击非典等任务。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军人底色,坚守的是医者初心。2020年,她又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履行军人的使命与职责。

人物:安丽娟

身份:首钢矿山街道党委书记、主任

家风故事:直到2月15日,已经20多天没有回家的安丽娟,终于回家陪老父亲吃了顿饺子。饭后,老父亲没有按惯例躺在沙发上休息。安丽娟隐隐觉得不对,一再追问之下,保姆说父亲腿疼得走不了路,怕影响她工作不让告诉她。安丽娟心头一阵翻滚,眼睛也湿润了,赶紧搀扶父亲躺到床上,给他膝盖烤电,又让保姆去给他买膏药。这时,手机响了,要安丽娟赶紧到疫情防控一线。

“我能挺住,你快去吧!”听着父亲的催促,安丽娟忍住泪水又赶往社区一线。

人物:方邦江

身份:雷神山医院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副组长、C5病区主任、第四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队长

家风故事:C5病区出院病人多,一有空床,方邦江就向医院要病人,他说:“我是30多年的老党员,我们不是来挣表现,而是来救人的!只有抢着干,提高治愈率,才从良心上对得起家乡父老。”

方邦江心系湖北,上海的妻儿心系着他。读中学的儿子方元在日记中说:“虽然透过严严实实的防护服和口罩,看不到爸爸是不是累瘦了,但是从他越来越重的黑眼圈,能感觉出来他们工作很拼。虽然声音沙哑了,但是依然沉稳坚定,可以听出成功救治患者后的喜悦。”

人物:纪洪生

身份:山东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科医生

家风故事:2月1日,山东省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接到医院通知,纪洪生如愿以偿加入医疗队。此前,他已主动向单位请战。

为何要主动请战来武汉?“我父亲是武汉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对武汉心存牵挂;我爱人也是一名医生,攻读硕士的女儿也选择了医学相关专业……全家学医,医生的天职和使命不能忘。”纪洪生说,“当然,我是一名党员,国家需要,就要冲到一线。”纪洪生说。

人物:昂格丽玛

身份:内蒙古医疗队主治医师

家风故事:“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关键时刻有担当、敢作为。”内蒙古第四医院副院长于强告诉记者,昂格丽玛性格开朗,平日工作表现十分突出,医院从专业技能、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决定派她“出征”。随后,昂格丽玛给丈夫打了一个电话。她回忆道:“我跟他说,这是医生的战争,我必须参加!”正月初三晚上,昂格丽玛回家收拾行囊。婆婆早熬好了一锅香浓的奶茶。丈夫和公婆没说一句反对,只是嘱咐她,到了湖北不光要干好工作,还要做好防护。端着滚烫的奶茶,她的泪水禁不住落了下来……

人物:阿依努尔

身份: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家风故事:“我们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国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外公去世前的嘱托,始终印刻在阿依努尔的脑海中。阿依努尔的外公乌拉太也夫曾任新疆军区副政委,这位维吾尔族将军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大业,对家族的后两代军人都有深刻影响。

阿依努尔是新疆军区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进驻泰康同济医院后,她事事做表率,处处干在前。改造病区,她和年轻医务人员一起搬病床、贴密封条,楼上楼下跑,脚磨破了浑然不觉;“红区”查房,她耐心听取每名患者讲病情、述心声,一一牢记在心,给出针对性医嘱;审查病例,她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疏漏……

人物:李志林

身份:河北魏县大辛庄乡李辛庄村支部书记

家风故事:“这是第21次告诫大家,不能再出去了,两天出去一次,每个人都得自觉遵守……”李志林,每天在广播站不间断宣传防疫政策知识,挨家挨户走访、排查、消杀,夜以继日开展联防联控。李志林还给儿子李文献开家庭会:“咱爷俩都是党员,支持抗击疫情得带头。”第二天,李志林捐出了1万元,李文献捐款两万元。

人物:路美

身份: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十三科护理六组组长

家风故事:路美的父亲是一名老兵,武汉练兵场上的声声战歌、唐山抗震救灾中的猎猎军旗,深深地印刻在父亲的记忆里。支援武汉出发前,父亲跟她说,“啥也不要怕,那是爸爸战斗过的地方,等你凯旋。”“不要怕”三个字,路美从小听到大。在父亲身上,她读懂了军人的坚忍果敢,也学会了军人的无畏冲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路美连递3封请战书。驰援武汉病区首日开诊,她主动请命第一批进入“红区”值守……

人物:郝窦

身份:退伍军人

家风故事:“你是郝守忠的孙子郝窦吗?怎么没人进出你也这么笔直地站着?”“是的,我是军人出身,站就得有个站样,不能随意了。”25岁的郝窦,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共产党员。当记者问到是什么缘由驱使他这么多天一直坚守在这里时,他说,“受爷爷和父母的影响吧。”

看到儿孙们一个个坚守在各自的阵地,郝守忠老人喜在心上,乐在眉间。他说:“这就是我们的家风,也是一种忠诚。”就如他的名字一样——“郝守忠”。

人物:张岭

身份: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援鄂护师

家风故事:张岭家里有两个孩子,小的1岁半,大的也才3岁多。当婆婆知道她要去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眼泪“唰”地就流了出来。“妈,您别担心,我们都有严格的防护,我就是觉得对不起您。”张岭强忍着眼泪笑着安慰婆婆。婆婆对她说:“好孩子,这要是在以前你就是要上战场去打仗的,你放心去战斗吧。”张岭的丈夫开始也不理解,但是看到张岭坚定的样子,他就请了长假在家担负起照料孩子和老人的任务,全力支持妻子的工作。

张岭说:“比起父母和孩子,正奋力与病毒斗争的武汉人民、黄冈人民更需要我,守好祖国这个大家庭,我们的小家才能更加安稳。”

人物:张西京

身份: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

家风故事:张西京来到武汉以后,妻子和儿子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前方传来的消息。有一天,他们在新闻里看到了张西京。儿子张颢瀛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看到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出现在电视里时,妈妈和我都心疼得哭了!但看到两位奶奶治好病出院,向镜头挥手鞠躬说‘感谢解放军’的时候,我和妈妈又笑了。我突然理解了你常说的‘为别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的含义,将来我也想当勇敢的解放军!”

人物:武窈瑶

身份: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关南派出所副所长

家风故事:说起这项工作,武窈瑶坦言并非没有害怕过。但一想到身在不同地方却同在一线奋战的家人,她充满力量。武窈瑶的丈夫、表哥、表弟和她一样都是战“疫”警察,表姐和妹妹是一线的医生,家里退休的老人也没有闲着,在各自的社区争做志愿者。“每天大家都会在我们家族的微信群里相互鼓励,相互叮嘱做好防护。”她说。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武窈瑶很自豪。“我的爷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总会教导家里的每一个党员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给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但这句话却深深地烙在了武窈瑶心上。

人物:卢芳

身份: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通社区工作人员

家风故事:返岗至今,卢芳还未休息过一天,也就顾不了家里的事情。“见我工作忙,最近每天都是爱人煮好了饭等我回去,向我表示支持。”卢芳笑着说,前段时间听说社区开展捐款活动,15岁的儿子把攒下的零花钱拿了过来要求捐款。

“孩子已经长大了,想着能做点啥。”说到这里,卢芳的脸上流露出一位母亲的自豪。

 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陕西日报、甘肃日报等媒体报道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宋美琪   签发: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