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十四五”扬帆启航——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媒体评论

牢牢把握“十四五”发展机遇 坚定信心打好持久战

吴剑锋 万月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20年10月22日15:26
文字缩放:

在当前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冲击,经济发展整体向好,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竞争和挑战不断加剧的关键时刻,深刻理解中央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做出的重要判断,认真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发展确定性不断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并且坚定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充满确定性和可预期。此次疫情冲击,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正视问题、高度重视、快速部署、科学谋划,精确指导,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率先从疫情中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执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科学规划发展蓝图,美好社会发展前景充满确定性。

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我国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而这种机遇期又不同于以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比较优势逐步显现。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应对重大外部冲击时,能够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率先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赢得足够的空间。而反观西方社会,体制顽疾和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充分暴露,加速了社会阶层撕裂和矛盾加剧。展望未来,我国国内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和综合国力上升。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契合时代发展主题。中国一如既往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深入契合和平与发展主题,赢得国际社会好评。展望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坚持全球化的主张,将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更为积极的贡献,从而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格局。

第三,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保持长期持续性,仍然具备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机会。从微观层面上看,我国要素领域仍然具备深化改革的空间,生产要素红利尚未完全释放。我国的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尚未激活,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创板方兴未艾;数据要素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培育,数字经济具备广阔的市场客户基础和应用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化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人口红利正在转向“人才红利”,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新一代城市化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从中观层面上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雁阵形”结构,中西部仍然处于工业化上升期,使得我国仍然具备较长的中高速增长时间。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与基础不断加强;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规划、超大的市场规模与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具备长期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布局的条件。我国新一轮“五年规划”即将启动,延续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规划思路,各项经济政策提前谋篇布局,以及长期奉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我国具备条件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中去,从人口比较优势到市场比较优势,不断彰显。

坚定信心打好持久战

中国经济重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同样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决定性意义的“持久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深刻改变着国际环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短期内难以复苏、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势力抬头等形势下,党中央及时提出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首先,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国内统一的、充分竞争的要素循环市场。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始发力,“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和数据”等五大要素都面临着改革的难点,但改革的方向很明确:形成全国范围的、统一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

其次,要加快形成国内高端产业链布局,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摆脱对外部产业链环节的技术依赖。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关键是要把握高端产业链机会。要充分运用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场景优势,掌握高新技术制造,形成自主可控的高质量供给,才能有效促进循环。高新技术的产业链布局将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投入,更要打造有利于技术研发激励与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化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加速融合发力。

最后,要加快形成国际与国内开放新格局,对内要加大开放领域与空间范围,对外要构建新的对外经贸体系,要坚定不移继续深化开放。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

( 编辑:冯爱龄   送签:皮博   签发: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