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船山先生的学与行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大年初二,湖南衡阳城内尚沉浸在新年的喜悦氛围中。在衡阳城外的湘西草堂,有位老人在一阵剧烈的病喘过后溘然长逝。他就是被近代维新派思想家谭嗣同称为“膺五百年之运,发斯道之光”的一代圣哲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晚年归隐于衡阳石船山下,学者多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经历坎坷,他在困窘的环境下,以学术自励,著述等身,发前哲所未发。更难得的是,他还能够做到学而知行、行以积学。
王夫之出生在明末一个渐趋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是一位副贡生。王夫之十余岁时,在家中便跟随其父接受了传统的经学教育。其叔父王廷聘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生员,善于诗文,多得建安风骨。王夫之从其叔父学诗,习读了十余万首古今诗作。王夫之聪颖好学,又十分勤勉。凡有关山河形势、兵马食货、典制掌故之事,皆有所涉猎。于经史之学,更是多能详慎搜讨,考驳异同,以广见闻。14岁的时候,王夫之就考上了生员,进入衡阳州学读书。具备了生员身份后,王夫之也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交往。
明末士人喜欢雅集,往往成立各种文社,以诗文唱酬,结交友朋。崇祯十一年,王夫之从衡州游学于长沙的岳麓书院。在那里,他与好友邝鹏升共同成立了“行社”。从“行社”的命名来看,在此相聚的士人都是以“重行”为志同道合者。实际上,王夫之自幼便接受了其父王朝聘“躬行实践”之学的影响。王朝聘曾问道于阳明江右学派邹泗山,其以“真知实践”为治学旨归,这对王夫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好友们在“行社”中“聚首论文,相得甚欢”。
从长沙回到衡阳后,王夫之最初与好友熊渭公、李云田一同发起了文会,他们“不犯一时下圆熟语,复不生入古人字句,取精炼液,以静光达微言”,试图通过诗文的创作,为当世文风的创新,略尽绵薄之力。然而,所业未竟,好友便相继离世,文会也因此不得不停办。此后,他又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等组建了“匡社”,希望以新的诗文风格,匡正世风,扶持社会。其在“匡社”中有诗云:“莫拟津难问,谁言枉可寻。良宵霜月好,空碧发笙音。”从中可以看出王夫之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前途有何艰难,他都欲“以文经世”的情怀。
明末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随着时局的变化,王夫之恬静的读书生活被打破。清朝定鼎中原时,王夫之正隐居在南岳莲华峰下,得知故国沦丧后,十分悲痛,作有《悲愤诗》百韵,以表达其内心的痛苦。其中有云“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一句,足见王夫之的豪情壮志。
王夫之晚年归隐于衡阳,“孑身悲吟,寄食人家,始益刻厉,有述作之志”,其一生完成的主要著作有《永历实录》 《箨史》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四书笺解》 《春秋家说》 《春秋世论》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庄子通》 《相宗络索》 《张子正蒙注》 《读通鉴论》 《宋论》等。在王夫之的治学思想中,可以用“著经世之大略”综而括之。王夫之十分认同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晚年的王夫之专注于对张子之学的深入阐发,著有《张子正蒙注》一书,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他对天道、人道、理欲、义利等宋明理学的阐扬,也正是其一生经历的思想浓缩。
(稿件来源:《旗帜》杂志2022年第二期)
( 编辑:王春春 送签:贾泽娟 签发:张桃英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