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机关党建研究》杂志>>2021年第8期

学思践悟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多维度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赵建国
2022年04月18日14:50
文字缩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大判断。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际传播“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中国发展、倾听中国声音、赞赏中国道路。人们关注中国,更多关注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主流人群的刚需。向世界多维度诠释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清楚“中国发展的世界奇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奇迹”的基本道理, 是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的至关重要之举。总的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外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一、历史的维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途径。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没能给苦难的中国、蒙辱的人民带来真正的出路。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方向,率领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进,挫折中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纠偏校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纵观当今世界,“东升西降”已成大势,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独好,所谓马克思主义“破产论”已然破产、“过时论”真的过时。事实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始终都“行”,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今天,马克思主义依然充溢着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据国外有关调查,今天西方Z世代青年对社会主义好感度明显提升,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年轻人明显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同“马克思主义行”的体现。

二、文化的维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生长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合的过程。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对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情怀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理想的中国化表达;为政以德、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政治智慧,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修身正德、守信践诺、仁者爱人等传统文化中丰厚的思想滋养,已成为涵养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资源;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等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对于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完全可以说,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赋予了我们党百折不挠的顽强与坚韧;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禀赋,赋予了我们党质朴刚健、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华夏先人对天下大同的追求向往,赋予了我们党心系苍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凝结着人类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丰富的养分和深厚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盛着中华文明,滋养着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相遇相融中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三、人民的维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植根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学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出了一条得民心、顺民意、惠民利的初心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强调“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强调“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都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万美元,人均预期寿命超过 77 岁;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13.6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 10 亿人;中华民族消除绝对贫困,告别千百年来缺吃少穿的梦魇,实现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夙愿,全体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四、实践的维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真理的火种,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真理的旗帜、进行理论的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时代之问。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也正是由于这一主义找到了与中国国情相联系的最佳结合点,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书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本、当代形态。

实践在新的层次上展开,必然要有创新理论相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已经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并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实践的思路更加明确,理论的视野更加宏阔,这一切都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原创性的思想观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成为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释放出具有强大说服力、感召力的真理之光。

“马克思主义行”,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抽象的判断,更不是武断的结论,而是已经为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所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的发展成就惊艳世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放射出灿烂光芒、结出丰硕果实,向世界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行!”

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是帮助国际社会解码中国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当然,我们做国际传播工作,要创新话语体系、注重方式方法,善于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多讲接地气、有温度、有人情味的鲜活故事,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使国际社会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世界奇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奇迹”。光明日报作为思想文化大报,在开展理论外宣、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既有实力也有潜力,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8期

( 编辑:谢淳子   送签:谢淳子   签发:梁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