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机关党建研究》杂志>>2021年第12期

理论前沿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其重大历史作用

孙应帅
2022年04月27日09:02
文字缩放: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新中国成立前28年和新中国成立后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正确总结,客观地评价了党在这些事件中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科学地分析了产生这些经验教训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再次强调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等等,从而指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方向。

一、《决议》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之中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经过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内外呈现出一派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但是,当时也存在一些对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更是成为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要政治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认为,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完成拨乱反正,必须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所走过的道路和历史经验,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以便统一全党思想,促进全党团结。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胡乔木负责进行《决议》起草工作。邓小平多次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提出意见。1980年3月19日,他在同起草小组的谈话中,一开始就指出了对《决议》的3个“总的原则”: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邓小平对《决议》的起草提出具体要求,认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因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尤其重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当时毛泽东辞世不久,新的领导集体采取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重心转移等新的重大举措,因此,党内党外和国内国外都很关心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1980年6月27日,邓小平在看了《决议》草稿之后,明确表示:“不行,要重新来。我们一开始就说,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10月25日,他再次强调:“不提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要“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对于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一些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决议》的起草过程也是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的过程。例如陈云同志提出“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六十年一写,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这些建议也被后来的《决议》稿所采纳,这也是《决议》首先有一部分篇幅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若干历史问题的原因。《决议》在多次修改后,1980年10月又经“四千人讨论,提了很多好的重要的意见;在四千人讨论和最近四十多位同志讨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修改,反复多次”,才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子。

《决议》历时1年半,数易其稿,终于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党中央的总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也由此胜利完成。

二、《决议》系统回顾和正确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评价,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道路进行展望

《决议》共3万余字分8个部分。《决议》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前28年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正确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4个阶段,其间还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才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决议》指出,28年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决议》对新中国成立后32年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正确总结。指出新中国成立32年的历史总的说来,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决议》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决议》将新中国成立32年的历史又细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4个阶段,加以详细回顾和总结。《决议》认为,在过渡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两年中,通过党和国家组织的整顿,冤假错案的平反,以及对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和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之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等等。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广大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

《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科学、正确的评价。《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批判了错误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两种态度:“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指出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决议》最后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决议》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展望。《决议》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时还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些总结、分析、评价和展望,对新的历史时期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决议》对于厘清历史问题、统一全党思想、增进全党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决议》回顾和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成功经验与教训,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思想认识成果,指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方向,对于厘清历史问题、统一全党思想、增进全党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1942年3月30日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也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1990年4月7日在《振兴中华民族》的文章中也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决议》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60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回顾和正确总结,对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全党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决议》曾对两个历史决议的历史作用作出这样的论断:“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一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十一届六中全会相信,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必将起到同样的历史作用。”《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厘清了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团结各方面人士,在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都具有重大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采取正确的路线、开启新的征程。《决议》再次强调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强调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等等。这就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方向,对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新局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大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统一认识”“增进团结”“继续前进”,是《决议》的主轴。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的,《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12期

( 编辑:谢淳子   送签:谢淳子   签发:梁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