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三朝名相韩琦的贤能

贾正东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06月29日09:21
文字缩放:

韩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一生经历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两朝顾命,在北宋中期的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与范仲淹率军抵御西夏,在军中颇负盛名,素有“韩范”并称之美誉;在政治改革方面,他积极支持庆历新政;在地方任职,他广施善政;在朝廷为相,他勤劳王事、辅佐三朝。《宋史·韩琦传》曰:“(韩琦)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云。”

经略陕西,抗击西夏。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紧接着便率军入侵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康定元年(1040年),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宋仁宗之所以选中韩琦,并非偶然。一直以来韩琦十分关心西北边事,对边防情况相当了解,之前他就西北边防状况曾多次上疏仁宗,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韩琦到任陕西后体恤边民、减免租税徭役、安抚民心,严令军纪、赏罚分明。针对宋军士气低沉、素质良莠不齐、边备松弛等问题,韩琦又向仁宗上《周历边塞陈利害奏》《陈用兵练卒之策奏》等奏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积极练兵、整顿部队,着重强调训练精兵、奇兵,加强军队间的配合策应能力;还十分注重提拔人才,如智勇双全的狄青就深为他和范仲淹所器重,成为抗击西夏的一员猛将。韩琦还大兴营田,征用土兵(西北当地的兵士),使军事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既可以发展生产,增加当地军需供应,又可以减轻朝廷物资输送压力,从而巩固边防。经过多年经营,宋军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边防得到了有效巩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夏的侵掠活动。韩琦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相互配合,人称“韩范”,在军中获得了很高威望,当时边关还有歌谣传颂:“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公忠体国,支持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因守边有功,范仲淹和韩琦奉调回京,范仲淹任参知政事,韩琦为枢密副使。北宋中期,国势日趋衰弱,面对内忧外患和国库空虚的状况,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感到必须采取改革措施,才能摆脱困境。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作为范仲淹的助手,韩琦支持并参与了这场新政,他针对军事和吏治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即“七事”和“八事”;大力支持盐法改革、冒着背负“朋党”罪名的风险为改革派辩护。由于新政触及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激烈反对,改革以失败告终。韩琦虽然因新政期间主要忙于宣抚陕西、宋夏议和等西北边务,直接参与新政的具体事务并不多,但在这次变法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见识、策略和气度。韩琦不畏权贵的态度和正直敢言的作风,给宋仁宗和僚属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他后来被再次擢升奠定了基础。

力行善政,造福百姓。韩琦一生担任过多个地方的主政长官,所到之处,他体恤民情、广施善政,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曾巩评价他“万里耕桑无一事,三朝功德在生民”。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遍地,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入川后减免赋税,惩办办事不力的官吏,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发放给饥民,在四川各地积极赈灾施粥,史料记载救活的饥民达190万之众,四川百姓对韩琦无不感激,说道:“使者之来,更生我也。”庆历八年(1048年),韩琦任定州知州并兼定州路安抚使,当时的定州作为边城重镇,长期由武将镇守,军纪废弛,士兵骄横散漫。韩琦到任之后,大力整顿军纪,恩威并行;他又研习兵书,自创阵法,令军士日夜操练,定州军一时成了“精劲冠河朔”的军事力量。韩琦在定州任职的几年期间,河北屡遭水旱灾害,他积极放赈救灾、拯救百姓。韩琦还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创建州学,教化民众。他从定州调往并州时,“官吏皆泣下,既而道路士庶,哭声动原野”。在韩琦任职过的扬州、定州、并州、相州等地都有百姓为韩琦立的祠庙,河北大名为他立了生祠,可见其善政惠及很多地方和百姓。

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嘉祐元年(1056年),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后拜枢密使。嘉祐三年(1058年),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此时正逢皇帝传位危机,宋仁宗三子相继夭折,皇嗣一直未立,太子历来被视为国本,朝廷内外深为担忧。韩琦身为宰相,对立储之事十分关心,他屡次上疏建言:“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力谏宋仁宗从宗室中选择贤德之人立为太子。在韩琦的极力劝说下,仁宗于嘉祐七年(1062年)立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由此避免了帝位之争,稳固了朝政。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去世,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英宗被确立为储君,韩琦应推首功,但他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此事,并尽心尽力辅佐英宗执政,立下扶危定倾之功。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颍王赵顼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韩琦又有拥立之功。韩琦一生“相三朝,立二帝”,忠心耿耿、勋业赫赫,既巩固了宋朝统治,也使百姓免于因政局不稳导致的战火频仍、生灵涂炭。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编辑:贾泽娟   送签:陈诚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