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机关党建研究》杂志>>2022年第3期

理论前沿 | 伟大建党精神:凝练依据、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曾 峻
2022年07月06日10:00
文字缩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入理解建党精神,需要把握其凝练依据、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向,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于三重依据的凝练概括

恩格斯指出,新学说的形成得益于两个方面:“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新学说如此,新概念、新理论也是如此。从实践层面看,建党实践孕育了建党精神。建党实践有狭义、广义之分,前者指党的一大召开这个特定事件,后者指整个早期建党活动,以党的一大为中心点,可前溯到五四运动,后延至党的二大。建党精神的凝练以党的一大为重点,但涵盖了广义的建党活动。而整个建党活动又与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思想层面看,作为“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则受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以及长期积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这就是说,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来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思想渊源。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文明,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苦难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为应对空前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各种尝试。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退无可退,因为腐朽的专制体制已失去人心;另一方面是进无可进,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民国乱象丛生,更可悲的是西方世界陷入战乱,“偶像”坍塌,“神话”破产。何去何从,历史面临新选择,时代呼唤新思想,人民期盼新组织。

把伟大建党精神置于近代中国背景下来理解,才能更好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才能更好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才能更好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为实现理想、践行初心而英勇斗争。

(二)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依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为反对西方列强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洋政府卖国行为,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真正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传播。在“问题”与“主义”争论中,党的创始人进一步厘清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他们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启迪民智、组织群众,进而组建新型政党。

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相约建党”。8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率先建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此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法国、日本等地党组织也陆续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后,举办外国语学社,招募、培养党的骨干;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建党提供理论支持;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提出“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创办《共产党》月刊,介绍国际共产主义和各国共产党情况;领导成立第一个工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工人、青年运动发展。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新思想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一大召开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1921年7月23日,党组织的代表齐聚上海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完成全部议程。党的一大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党的第一个纲领虽然规定了党员资格、入党程序、组织设置、党的纪律,但还缺乏一个正式章程。从这两个方面看,建党任务还没有完全完成。党的一大未尽事宜则由党的二大解决。因而,党的二大也是建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一大召开再到党的二大提出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再到嘉兴红船,从北京、上海、长沙到法国、日本,一大批革命先驱经过艰苦努力、冲破重重阻挠,完成了建党大业。伟大建党精神是基于多年、多地、多人的活动提炼出来的,从更大时空范围全面反映伟大建党历程,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三)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奠定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属性。《共产党宣言》宣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决心把“由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发出了致力于人民大众解放、达到美好境界的呼声。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来源。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哺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进而滋养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我们可以读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读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读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勇毅。

近代以后,各方仁人志士探寻民族复兴道路的尝试虽然失败,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前赴后继的抗争精神,无疑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们继承前人遗志,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完美结合和充分展现。

二、兼顾三种关系的理论建构

作为主观意识的理论建构有其特定的实践和思想依据,具备逻辑性、有机性和包容性。伟大建党精神言简意赅,却兼顾了3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4句话及8个关键词的关系。每句话、每个词都有明确指向和丰富内涵,又一起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二是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既反映出建党时期的精神,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总体特征,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品格。三是伟大建党精神与后来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建设的最新成果,从源头上完善了党的精神谱系,能够贯通百年历史,反映其他革命精神的共性内容。

(一)知、行、意、情的有机统一

人类活动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特点,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指向一定目标的主体活动。知是行的基础和先导。“知者行之始”,但“知”不一定带来相应的“行”,只有真正按照“知”的导向行动,才是“知之成”。以“行”践“知”,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果没有强大意志,“行”可能就半途而废;此外,如果对事业缺乏激情和坚守,“行”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伟大建党精神遵循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包含知、行、意、情4个要素,并且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集中体现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知”的内涵。在建党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和推求,认识到“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远大理想打下了信仰之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定名为“共产党”,就在于旗帜鲜明地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行”的内涵。有了先进理论,还必须把“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有了远大理想,还必须脚踏实地,探索出实现理想的现实路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在寻找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路径。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结合。党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际作为中彰显了真理的力量、理想的价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体现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意”的内涵。党的一大召开时的50多名党员中有许多人主动放弃体面的职业、优渥的生活,投身到建立共产党和民族救亡的伟业之中。面对“过激主义”的诋毁,他们英勇无畏、机智灵活,以无比的意志力克服各种障碍,保证党得以顺利成立。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情”的内涵。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对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强烈责任。面对“风雨如晦、黑夜如磐”的残酷,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痛心疾首,产生了拯民于水火的渴望。面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没有一个“强固精密”、团结统一的政党,就不能带领人民走出危局、走向光明。

从知、行、意、情结合的角度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前进方向,具有根本导向和激励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践中实现远大理想,这就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要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不畏牺牲,因此必须做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而要做到前面3点,则必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始终做到赤胆忠心、我将无我,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二)党的鲜明品格的综合映射

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总体精神特质,蕴含着党的理论、理想、性质、宗旨、价值、原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实践品格、斗争品格、政治品格。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灵魂和旗帜。在这个前提下,牢牢植根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显示出思想伟力。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品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观近代中国的其他政治力量,其政治主张要么流于纸上谈兵,要么无疾而终。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品格。要胜利就要斗争,要斗争就会有牺牲。中国共产党是意志力最坚定、最不怕牺牲的政党,英勇斗争、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始终是其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付出的巨大牺牲,世所罕见。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耸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要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中磨砺意志、增强本领。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决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行径作斗争,同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行为作斗争,同侵害人民利益的消极腐败作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以强大组织力保证强大战斗力,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和爱戴。

(三)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

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长期奋斗中,产生了各具特色而又本质相通的各种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诞生于不同时代,有的以重大历史事件命名,如抗战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有的以重要事件发生地命名,如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有的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些精神无不体现出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展开和丰富呈现。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总源头和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生动展示和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引领伟大变革的精神结晶。

三、“精神”化为“实践”的路径选择

实践孕育精神,但精神一旦形成即获得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实践,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实现精神与实践相互转化的主体是人。当然,这里的实践并非完全相同。首先,自觉的、理性化的精神产生之前的实践可能是初步的、不完善的,精神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原来实践的完备化、达到预期目的。其次,随着环境、任务和目标的变化,建立在过往实践基础上的精神被运用到新的实践,以促进新的实践。再次,精神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并非一次性的,而是一个相互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推动实践和精神都达到更高境界。单就精神本身而言,它也会在新实践中展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具体到伟大建党精神,如前所述,该精神蕴含在建党时期的实践之中,现在得到明确界定和阐释。过去一百年间,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伟大革命精神,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当下和今后,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着眼点则放在伟大建党精神与新实践的结合,为完成新的奋斗目标提供动力支撑。实现这种结合和转化,需要辩证处理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一)从具体感悟“抽象”

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一个“抽象继承法”。原意是说,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命题,不能只看到其具体所指,而应看到其中的一般或抽象内容,相应地,所谓“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第二个层面,简言之是“继承抽象”。“抽象继承法”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同样是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因为对于革命精神,常见的误区就在于认为这些精神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在时过境迁,原来的条件不复存在,精神便失去依存的根基。另一种误区则是简单照搬或模拟原来做法,如某些地方红色教育对过去做法的表面化复制。两种情况都类似于冯友兰所批评的“具体继承”,没有抓住精神的实质和超越时空层面的内容。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为了简单套用一百年前的做法,也不可能回到当时的状态,而是要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认识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承载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认识到牺牲奉献、斗争意识的价值,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认识到忠诚、无私的赤子之心、博大情怀。

(二)化“抽象”为具体

如果说感悟精神重在把握其“抽象”意义的话,那么践行精神则重在与具体结合,把抽象的精神置于新的条件下,化精神为实际行动。

把握具体的时空。与一个世纪前相比,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空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时间而言,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就空间而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中国,中国发展对世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立足这种特殊的时空方位以及由此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机遇挑战。

把握具体的要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扭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把握具体的形态。伟大建党精神在激励新征程新作为的过程中,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将演绎出更丰富的形态,产生新的具体的革命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这也是它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2年第3期

( 编辑:谢淳子   送签:谢淳子   签发:梁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