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理论武装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颜晓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2日08:18
文字缩放: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凝聚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推动的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角度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性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我们党是在领导人民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点,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阶段和新高度。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彰显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凝聚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植于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必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编辑:徐雅维   送签:徐雅维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