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机关党建研究》杂志>>2022年第6期

党建史话 |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郭雅楠
2023年02月17日15:52
文字缩放: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台“上海通用”牌201型、编号为第34695号的老式手摇计算机。这台手摇计算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带领研究人员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它见证了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

邓稼先带领研究人员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董帅/摄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两弹一星”伟业的重要开拓者,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拼搏奋斗、默默奉献了一生。

1950年8月,从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的邓稼先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在科技方面还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祖国。10月,回国后的邓稼先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为国家放个“大炮仗”。8月,邓稼先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调进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他对夫人许鹿希说:“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邓稼先的名字和身影不再出现在公开场合,他隐姓埋名扎进了中国的核事业。

原子弹研制最初是有苏联专家帮助的,然而在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模型的《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了所有专家。就在这样一个缺乏资料和经验的背景下,新中国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核武器研制之路。

在确定了研究的主方向后,邓稼先带领理论部的十几个科研人员开始了复杂的原子理论运算。当年苏联专家离开前,留下了一个关于内爆过程中产生压力的技术参数,但是,在研究人员历时近一个月的运算之后,却得出了不一样的数据,工作因此陷入僵局。为了获得准确结果,邓稼先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反复运算。在条件艰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所能利用的科研设备只有几台简易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手摇计算机是一个机械装置,把数据输入进去之后,用手摇算出结果,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和开平方运算。一个数据算一遍有上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式,每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确保无误。就这样,他们利用简陋的运算设备,用了九个多月的时间,将一个数据的推算做了九遍!这就是原子弹研制初期广为称道的“九次运算”。最终,通过多方比对论证,大家推翻了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结论,确定了我们得出的参数的准确性,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解决了一大问题。

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诞生。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邓稼先等科技工作者为国家放的第一个“大炮仗”,也是不负使命的一份交待。很快,第二个“大炮仗”就来了。1965年底,邓稼先和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拿出了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顺利爆炸!

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为大家所知晓。在临终时刻,他叮嘱身边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除了邓稼先,还有王淦昌、郭永怀、钱学森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先后隐姓埋名,投身“两弹一星”这一伟大的事业中。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这些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创造了历史,却低调得像一粒尘埃。他们矢志铸盾、专业报国的巨大动力,源于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赤诚情怀,源于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源于他们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执著追求。他们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浓缩为一句话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到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再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中强调,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2年第6期

( 编辑:谢淳子   送签:谢淳子   签发:梁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