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理响中国>>理响中国

【理响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夯实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根基

林毅
来源:党建网2023年07月05日09:48
文字缩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也是应对百年变局中一系列竞争挑战,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所谓“本立而道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意义,表明党中央已经牢牢把握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之本。

深刻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间的内在关联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及宗旨内在契合,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稳固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改变个人发展所面对的一切非选择性不利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中国的大众—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区别是功能性、阶段性的。正因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普惠性、高质量国民基础教育体系,提供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公平选拔机制,才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造了必要制度条件,提供了优质人才来源。同时,也正因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供给不断增强了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国民基础教育的保障水平才能稳步提升,从而在良性循环中带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调动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从而体现出真正意义上“人力资源红利”的价值,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答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所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的并不是将来俯视普罗大众的“精英”,而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事业紧密相连,所以也带来了对人才培养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德智体“三育”到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相应的培养机制日益完善,由此也引导着越来越多来自人民大众的青年成长为具备“又红又专”素质的人才,进而自觉地以知识、技能与创新力来反哺人民大众。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紧密关联有了更全面具体的表述,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兼顾价值观塑造、责任使命意识与胜任力,以及创新开拓精神的目标指明了方向,引导相关教育改革更加有的放矢,关注改优实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赶超性目标,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就其本质而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一项政治性要求。事实上,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高等院校自身的努力,还要得到国家与社会主体的大力支持。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虽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社会主义制度却赋予其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我们通过建构体现公平普惠原则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打牢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根基;以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与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前提,倾举国之力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引导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前沿学科与关键领域聚焦发力,按照国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人才,抢占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地,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鲜亮底色,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全面贯通高等教育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把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第一标准。不可否认的是,在西化浪潮与社会变迁的冲击下,高等教育战线中曾一度出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局面。因此,在百年变局所带来的挑战面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高度重视教育战线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斗争前线的地位,坚决全面整顿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渗透进大学教育、教材、学科、文化体系中的问题,始终保障办学方向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向同行。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在发展性的维度上提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资源。具体而言,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思想、制度、人才与学科学术资源。提供思想资源,就是要做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构建更加完善充实的思政课教育体系,打通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间的有机关联,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作用合力,发挥社会主义教育依托思政工作铸魂育人的特色与优势。提供制度资源,就是要认真研究高校治理现代化规律,探索在加强党的领导前提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并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改优,克服高校管理体制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盲目崇拜“洋教条”等一切有悖于社会主义办学原则的问题,营造出社会主义大学民主、科学、负责的治理氛围。提供人才资源,就是要切实贯彻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四有”“六要”的要求,让一大批更加自律、更具情怀、政治意识和专业素养俱优的育人者,成为教育战线中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引导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中坚力量,让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队伍的主流。提供学科学术资源,就是要针对性地对此前学术、学科补课阶段中出现的西化问题进行主动纠偏,并在学理化、系统性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的基础上,建构起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准确解读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本土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使中国之事摆脱求证于西方之理的惯性,找到中国之理的遵循。这几方面工作彼此配合,形成合力,就能够在发展性的维度上有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高度重视并善于解决青年的引导教育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造就胜任时代使命的新青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广大青年。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在实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有效地争取、团结、引导、塑造青年。为达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真实准确地了解当代青年的困惑与境遇,尝试与青年共情,知其所好、知其所难、知其所惑。既要善于把握时代机遇,认识到中国崛起大背景下青年突破中国与西方的对比偏见,平视世界、对国家与民族信心空前提升的有利条件;也要直面青年面对具体社会问题时出现迷茫困惑的现实挑战,看到诸如青年的亚文化表达等现象背后的问题成因,准确评估青年教育引导工作中的矛盾性质,找到并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真问题、好问题。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要理解青年、信任青年、善待青年,更要讲究引导青年的正确方法与实际效果。避免以训导代替引导、以成绩掩盖问题、以灌输取代沟通。相应地,无论是在价值观塑造,还是回应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时,也都要做到讲理必须有据、引导不离共情、宣传不避问题,善于把学术话语、理论话语、宣传话语再加工为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话语。总之,社会主义办学实践就是要真正地凸显新时代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是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之事,使他们深刻体会追求个体幸福、进步同关注时代发展潮流、家国天下大事的交集与共鸣。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还意味着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始终秉持中国立场、人民中心立场,以是否有利于国家与人民的期望为成绩衡量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指导,迈出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步伐,遵循正确的办学规律,制定实施科学的办学政策,解决大学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持续打造一个实现赶超目标的发展平台,滋养出一批在办学品质方面毫不逊色于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世界各国贡献出更多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编辑:王馨悦   送签:王馨悦   签发: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