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群团工作

为传统艺术作出贡献

杨林
2024年08月16日19:21
文字缩放:

我叫杨林,但在艺术界,大家更多知道的是我的艺名:杨林川。

我1967年出生,回顾自己走过的五十七年岁月,百感交集。大学毕业后,我就在学校教书,后调入艺术企业做非遗主创人员。风风雨雨三十多年,我从一个普通的老师,成长为艺术家,同时担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扪心自问,没有党的培养,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我是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瓷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这在中国还是非常小众和冷门的专业。在薄如蛋壳的瓷胎上进行多层次的雕刻创作,这既需要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力,也需要谨慎踏实的创作态度。所以,目前全国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艺术家,不过几十个人,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走进自己的工作室,我都有如履薄冰之感。

我的恩师李从化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间瓷刻艺人,他年近九十岁以后,双目几乎失明,但依旧可以凭借手指的触摸,指导我进行创作,他对艺术的痴迷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对高档的鲁青瓷瓶上雕刻了敦煌飞天的图像,打算送给国外友人。但雕刻的时候,我疏忽了,我把飞天的手指多刻了一道线,感觉成了“六指飞天”,我想这个细节,或许别人看不到吧,就没有在意,准备“蒙混过关”。

想不到,李从化先生摸索到我的作品后,眉头皱成一团,他再三摸索,然后愤怒地把我的作品扔在了地上,训斥我:“没有君子不养艺人,但咱们艺人也必须是君子,你不能糊弄人啊。”

他的话,让我面红耳赤,自此,在艺术创作中,我不敢再有任何偷奸耍滑的念头。对自己创作失误的作品,我哪怕砸碎,也绝不让它走进市场。

我在传承传统瓷刻技艺的基础上,牢牢树立一个发展的理念,我认为,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融入现代社会,不能因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那这个传统文化再优秀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我们主创的杨派瓷刻就是把传统简单地在瓷器上进行线条雕刻,改变成块面雕刻,同时,“刻画并重,画重于刻”。我们把敦煌壁画采用的矿物质颜料,进行纳米级研磨,再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色彩黏合剂,直接在雕刻后的瓷器上进行创作。这样,既彰显了作品的立体质感,也让画面色彩逼真,鲜艳丰富。

近年来,我们在国内举办了二十多场展出,引起轰动,被海外媒体称为“不可思议的东方奇葩”。

几十年来,党和国家给了我极高的荣誉和全方位的扶持。各级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都对我的杨派瓷刻项目多次调研考察,并给予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扶持,这让我的创作一帆风顺。同时,我连续二十年,被选为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委员,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

有幸加入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后,在邱新建会长的领导下,我开始关注群众文化普及事业,参与了十余场大中型社会艺术的交流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受到老会长、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的感召,在邱新建先生帮助下,主动捐款捐物一百余万元给灾区,被南京市委统战部授予“光彩之星”称号。

放眼未来,我充满期待,在艺术道路上,还是那句老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艺术协会)

( 编辑:张莉   送签:张莉   签发: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