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永远在路上


我童年最开心和快乐的事就是陪同爸妈去外婆家。外婆家在20公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需要翻越几座山,跨越好多条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皖南山区的交通还不是那么发达,县内交通基本靠走。记得很小的时候,去外婆家做客爸妈怕我走不动,总是挑着收稻子的箩筐,把我放在箩筐里,另一头挑着的是送给外婆外公他们的礼物。每走到桥上,我总是非常害怕,万一断裂或者扁担失衡,我和送给外婆的礼品可就都得掉到河里,让水给冲走了。
后来上小学了,爸妈就让我们自己去外婆家。这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件难事。那时的皖南山区基本上全是土路。走在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山高路远并不可怕,水险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一年的暑假,我和姐姐去外婆家,在离外婆家还有1公里时,被河水阻隔住了,原来河上有简易的桥,只因夏季发洪水,桥被冲得全无踪影。我和姐姐坐在河边流泪一筹莫展。等到快天黑了,舅舅村里一位好心人穿越湍急的河水把我们背到河的对岸。
记得还有一次,二姐家盖房子需要购买水泥,得到10公里开外的召立山水泥厂去买水泥,由于人手不足,我便去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当时叫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装满袋装水泥后,已经是下午了,我坐在水泥堆上随车回来,天快要下雨,一旦淋雨,这一车水泥便全部报废。崎岖的山间道路由于泥土都被雨水冲走,车辆几乎就是在铺满不规则石块的山间一路跌跌撞撞,我感觉自己随时都会被车子甩下来,而那辆车仿佛就是一头伤病的老黄牛,随时都会散架。一车水泥拉到家,基本快到晚上了。
从此,我便下定决心,我长大了要想办法修建一座永远也不会被水冲走的桥梁,让大家从此再无过河难的困扰。要修一条电视上那样的标准平坦的大路。后来机缘巧合,我毕业分配到了家乡的基层水利部门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防汛抗旱兴修水利,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翻山越野,对全县农村地区的乡村道路以及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测量摸底和维修。对被水毁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包括那些时常被暴雨冲毁的道路。但是,那时县乡两级财政的预算依然很困难,很难抽得出足够的资金来进行道路和桥梁建设。于是县委县政府发动百姓捐款进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基层公职人员也积极响应,按月从工资里面扣除五分之一捐给道路建设规划部门。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及技术需求相比,我们的捐款也是杯水车薪,道路建设依然困难重重。
1998年,我考上研究生来到北京读书,暑假每次回安徽老家帮父母搞“双抢”(夏粮的抢收以及秋粮的抢种),都会去看看当年自己骑自行车和步行时走过的老路,虽然路面状况有所改观,但是一些关键的河流上的桥梁依旧是经不住夏季雨水和山洪的考验。后来,家乡搞“村村通”公路工程,我再一次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以支持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财政状况的大幅改善,乡村振兴,建设美好乡村的伟大战略在神州大地逐渐铺开。有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老家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乡镇、每个村庄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都经过了改建扩建,建成了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洪水能力的高标准的水泥道路。去姥姥家的那条河上已经建起了高标准的双向四车道钢筋混凝土水泥路桥。开车走在这条路上,我真的感慨过去这二十年祖国的发展变化,带给这个偏远乡村的巨变。多条连接省城和县城的国道也先后建成,更可喜可贺的是国家规划了多条高铁经过我们县城,从老家乘坐高铁直达北京的梦想今天也已经圆满实现,乘坐绿皮无座火车往返家乡和北京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正如歌里唱的,我们经历了多少困难,才迎来今天的辉煌。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开车回老家,带着孩子一路游学,让下一代们感受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孩子们讲我的祖辈们一代代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故事。
如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我们永远踔厉奋发、永远勇毅前行。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好中国,我们永远在路上。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者单位: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
( 编辑:鄂歆奕 送签:鄂歆奕 签发:赵品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