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思想漫谈 | 共创新时代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准确把握国内外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文化战线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光辉历程,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抉择、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政治素养。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主动抓住新闻舆论的主导权,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吸纳时代精华、唱响时代旋律,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学习新知识、吸收新技能、掌握新本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价值作用的认识,坚定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体现了党的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大地处处焕发生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鼓舞人心。人民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信心倍增,文化自信越来越强,文化建设越来越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尊重和分享。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保护。在今年首个“非遗版”春节,中华民俗文化焕发新光彩,全世界共享欢乐中国年,极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全球文化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文明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科技、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优秀成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气韵。我们要秉持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极大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事业铸就新的辉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心聚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文化艺术精品,推出更多口碑载道的优秀文学佳作,才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我们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好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文化聚力的作用,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服务人民同引导人民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需求同提升人民素养结合起来,培育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新型文化产业和形式多样的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文化工作好不好、发展成效好不好,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事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一条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民对文化建设满意度的不断攀升,必将形成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系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两岸关系》《台湾工作通讯》副总编辑)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5年第3期
( 编辑:谢淳子 送签:谢淳子 签发:陈诚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