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医者赤诚心 坦荡无所求
——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


人物名片
他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他放弃申请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只为让更多患者受益;他为国家培养大批医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人生百岁之际,他却认为自己只完成了一件事——对病人负责。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
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振义“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为医:患者痊愈是最美勋章
“我只不过看了一个病而已,没想到能获此殊荣!”王振义说。“那我们帮您算个账,从您攻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人群发病率来算,30多年来,全世界至少有数十万的病人因为您完全康复,这难道不是功勋吗?”王振义的学生笑着说。
1948年,王振义自震旦大学医学系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留任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从那时起,他便与血液疾病展开了较量。
当时,白血病在我国被列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一位。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则是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的一种。该病发病急骤,病程短促,死亡快。快到什么程度?很多患者从送进医院到死亡,往往不超过一星期。
1959年,王振义开始负责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工作。短短半年时间,病房里50个白血病人相继去世,这让王振义内心受到巨大的打击。“作为一名医生,最痛苦的就是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却没有办法。”王振义坦言,自己曾多次被这种无助感淹没。
但王振义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除了问诊、查房,他就泡在图书馆、档案室翻阅资料。面对试验一次次失败,他说:“失败了就再继续。”
1978年,王振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抛却传统化疗中“杀死”癌细胞的做法,转变为通过诱导分化剂,将癌细胞“教养改造”为正常细胞。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后,他最终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达到“改邪归正”的效果。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的小女孩,她罹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烧不退、口鼻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王振义仔细研究小女孩的病情,提议实施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服用药物仅一周,小女孩的病情就出现了转机,最终完全缓解。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也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此后,王振义和学生们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最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
为师:“开卷考试”让后辈受益无穷
一花不足春,接力春常在。培养学生,王振义倾囊相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至今记得,王振义曾亲手帮他把毕业论文修改了10遍。
“科研是一场接力赛,每个研究所、实验室都需要一代代传承,才能让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成果有所突破。”从医执教75年间,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当年那间不足5平方米的实验室,走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名院士,成就了国内科技界难得的“一门四院士”佳话。
2003年,从临床一线退休后,王振义自创了一种特殊的查房方式——“开卷考试”,即每周一由年轻的医师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作为“考生”,用3天时间上网查阅国内外最新医学文献,经过学习、思考、分析后交出“答卷”,并在每周四把该病的解析方法和治疗经验制成PPT,向年轻的医师展示和讲解。
方法看起来不难,但相当考验脑力——大量阅读文献,迅速抓住关键词,总结思考,再搜索,再分析,直至找到病例的治疗方法。他从早上起床就开始伏案钻研,通常要持续阅读到晚上9点多,有时候半夜有了灵感,还会从卧室跑到书房,因此还摔过两跤。家人劝他说,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再半夜起来,太危险了。但他不为所动:“白天醒来可能就忘了,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命啊,怎么能不起来赶紧记下来,查一查!”
对于这样的形式,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糜坚青说:“开展教学查房活动时,王老师已把‘饭’烧好了,‘菜’炒好了,我们不用再‘淘米洗菜’。来听课的医生们都把王老师的PPT视为珍宝,许多人都把PPT拷贝回去,仔细研究。正是王老倾囊相授、无私开放的态度,督促着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并努力走在学术的最前沿。”
渐渐地,全国同道都希望参加瑞金医院这个“开卷考试”,每周四全国60余家血液病中心的医生通过瑞金医院远程教学平台免费观看。目前,作为20年“开卷考试”成果的“答卷集锦”——《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出版多本,成为王振义送给年轻医生最好的礼物。
采访札记
清贫的牡丹
在王振义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国画,名为《清贫的牡丹》,与常见的馥郁富贵的牡丹不同,画中的白色牡丹生长在坚硬的石头里,显得坚韧、恬淡、清雅。“石头里怎么会生出牡丹呢,这就好比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做人要有一颗进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但是对于名利要看淡。”王振义说。
王振义于利无求,他无偿地将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方案向全世界免费推广。“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的病人得救,没有算过申请专利能获得多少钱。”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他学术成果卓著,但总是将成果归功于团队,把合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推向前台。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他说:“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数十年来,王振义不为繁华所诱,不为利欲所扰,不戚戚于清贫,不汲汲于富贵,清贫的牡丹正是他的写照。
(来源:《旗帜》2025年第4期;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宣传处处长)
( 编辑:张莉 送签:张莉 签发:林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