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乒坛“魔术师”书写“国球”辉煌
——记“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燮林


人物名片
他被誉为中国乒坛“魔术师”,运动员时期,屡创佳绩,为国争光;转型为教练后,培养出多位世界冠军,引领中国乒乓球女队登上一个又一个巅峰。如今,他依然心系体育强国梦,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他就是一生只为“乒”狂的张燮林。
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84岁的张燮林“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都说“热爱抵万难”。“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燮林与乒乓球的故事便是如此。
小球台满载沉甸甸的热爱
1940年7月生于上海的张燮林儿时便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张燮林的记忆中,小学校园里只有一张乒乓球台,很少能有机会上球台。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晚上到亮着灯的商店门口用粉笔在地上画球台、画球网,同样打得不亦乐乎。可没过两三年,水平不断提升的他已经不满足于此,开始四处借球台、球房练球。他还在学校里组建了一支球队,取名“红旗队”,寒暑假时还到周边的工厂和学校打对抗赛。
想提升水平,没有教练怎么办?张燮林就多看多学多琢磨。“原来我是打攻球的,左推右攻加上反手攻的打法。后来有一次看见一个顶尖运动员在打削球,我一看削球姿势优美,就决定弃攻练守。”日后张燮林的一招“海底捞月”成为他的“撒手锏”,更“削”出了世界冠军。
心怀热爱的张燮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步步在上海乒乓球界闯出了名堂。后来在上海汽轮机厂技校当学徒时,张燮林为了参加比赛两头跑,下午3点从闵行郊区坐公交车到市区打比赛,第二天早上8点再赶回去上班,来来回回十几趟。那时上海队正在备战全运会,想调张燮林过去。而张燮林的学徒生活也进入新阶段,刚可以上机操作。调走还是留下?张燮林有些纠结,两三天都没睡好觉。领队看出了他的心思:“全上海找四级工有很多,但是找打乒乓球的张燮林就你一个,我希望你留下。”1958年,张燮林就这样进入了上海队,并帮助上海队拿到了全运会男团冠军。
张燮林善于钻研,长胶打法这个新技术正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在上海队时我负责管理器材。有一沓废品是有洞的6号胶皮,不能作反贴了。我的胶皮不行了,就用这个胶皮粘上去试了试,特别顺手。真的也怪了,我正好适合打这个。”张燮林把已经睡觉的教练叫醒,两人开始探讨起来。就是用这块“怪板”,张燮林接连战胜一众好手。
后来,张燮林从“108将”的集训名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的机会,并最终斩获男单第三名,先后淘汰了日本名将星野展弥和三木圭一。当时星野形容张燮林的防守“就像狂风吹不倒的杨柳树”,三木形容张燮林的球“像火一样蹿上来”。第27届世乒赛决赛时,张燮林轻取日本队的三木圭一和木村兴治,为男团夺冠建功。此外,他还和队友合作在世乒赛上拿到过男双冠军、混双冠军,这两个冠军都是中国队在这两个项目上的世乒赛首冠。
大舞台展现殷殷报国志
张燮林用心用情带队伍、做管理,执教生涯更为辉煌。1971年他任国家队教练,1972年任国家女队教练组组长。他注重细节、深挖规律,善于做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带领中国乒乓球女队在第33届世乒赛上成功夺取女团冠军,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据统计,截至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张燮林带队获得了10届世乒赛女团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9次混双冠军和3枚奥运金牌。值得一提的是,他执教期间中国队参加的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从未让女单冠军旁落。在他的指导下,涌现了葛新爱、焦志敏、邓亚萍、乔红、刘伟等一大批世界冠军,她们成为了中国乒乓球队的中坚力量。
张燮林根据当时“凶狠”的世界乒坛主流打法,创新提出了“狠快准灵”的四字指导思想。“‘狠’是一种敢拼、敢搏、敢于胜利的精神,只要一出机会,就一板把球打死。既要狠又要快,还得准,才能够赢球,同时技战术要灵活多变。”当时张燮林写了两条大标语贴在乒乓球馆里——“没有救不起的球”“没有杀不死的球”。“强调‘没有救不起的球’是提高打削球队员的自信心,而打攻球的队员心中要树立‘没有杀不死的球’的信念,提高训练积极性。”张燮林也十分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基本功一定不能丢,要练好、练扎实。”
让队伍的打法配备齐全、百花齐放是张燮林带领中国女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之一。“那时队伍各种打法比较丰富,同时也根据队员的个人特点加以发扬。”张燮林骄傲地说。张燮林带队到欧洲比赛,对手不派主力上场,说“既然打不过中国队,干脆保存体力与别的队伍对阵”,所以中国队经常是大比分3比0取胜。
张燮林说乒乓球是他“绝对无悔的选择”,“很荣幸乒乓球给了我一切”。荣誉等身的张燮林退出教练队伍后,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继续为乒乓球事业贡献力量。退休后,他始终关心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并积极致力于乒乓球全民健身的普及推广,到基层与乒乓球爱好者切磋交流。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我们始终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乒乓球不是一个人对墙练球练出来的,是互相帮助成就的,有人能打出来,也有人牺牲奉献。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勤学苦练。”张燮林将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归因为“传承”,而祖国至上更是中国乒乓球人融入血脉的理想信念。
采访札记
赢球赢心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双方实力相当,比分咬得很紧。突然,对手打出一个擦边球,裁判没有看到,这一分判给了你。你会怎么做?是默不作声地接受这个有利判罚,还是主动指出真相,将分数还给对手?
张燮林曾分享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他的一名爱徒在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时,就面临这样的抉择。当时,对手的一个擦边球被错判为界外,爱徒明知实情却保持沉默。张燮林的严厉批评掷地有声:“赢球要赢人家的心,赢球要叫人家服。”在之后的一场重大比赛中,爱徒主动示意了擦边球,遗憾地输掉了比赛,不过张燮林挺高兴,因为他看到了队员思想上的进步:“层次上去了。”
“赢球赢心”4个字,是张燮林用一生践行的体育哲学,更是一把衡量竞技本质的精神标尺。因为,真正的胜利,不仅要赢得竞技上的金牌,更要赢得道德上、风格上的金牌。
(来源:《旗帜》2025年第7期;作者系中国体育报竞技体育部副主任)
( 编辑:张莉 送签:徐雅维 签发:林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