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新时代先锋

做时代枝头的报春花

——记“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

李博
2025年08月29日08:32
文字缩放:

人物名片

她将现代中国的战乱烽火、改革复兴一一阅遍,她的一生与银幕紧密相连。从“白毛女”到“党的女儿”,她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定格在几代中国观众心中。她就是97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

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田华“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祖国改变了我一生,党改变了我一生,解放军改变了我一生,人民更改变了我一生。”在2024年9月29日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两次敬礼,她这句饱含感情的心里话,打动了无数人。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97岁高龄的田华十分感动,她坚定表示:“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文艺奋斗,始终是我不变的初心。我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示范,带动更多电影工作者坚定不移跟党走、永远为人民服务。”

来自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

田华出生于1928年,1940年加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并成为一名文艺战士。在她80多年的艺术人生中,始终铭刻着两个关键词:“生活”和“人民”。“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银幕上的鲜活角色。”田华如是说。1940年,中国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2岁的田华加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剧社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演出,田华在许多话剧中担任了重要角色。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计划将歌剧 《白毛女》 拍成电影,田华被选中饰演女主人公喜儿。

“因为我跟喜儿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演喜儿,就等于是演自己。”“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河北,而田华就出生在河北省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喜儿一样,她也是早早失去了母亲,并经历过债主逼债、难过年关的苦日子。田华从小就饱尝生活艰辛,打柴、挑水、推碾子、挖野菜,她样样都会做;到了春天,她还会上树采杨树芽儿、柳树芽儿,给家里人充饥。

凭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朴素充沛的感情,田华让一个勤劳善良又不屈不挠的农家女孩的形象立在了银幕上。在试镜中听到“杨白劳喝卤水”这个情节时,她先是瞳孔震颤,接着嘴唇紧抿成直线,最后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始终不掉落。这种源自真实生活体验的“钝感”,恰与喜儿从懵懂少女蜕变为“复仇女神”的转变轨迹完美契合。1951年,电影《白毛女》上映,取得空前成功。“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田华塑造的喜儿深入人心,她也因此一举成名,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此后,田华塑造了更多不同的中国女性形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视死如归的“党的女儿”李玉梅,解放海南岛时风风火火的渔家女金小妹,还有公安战士石云、法官尚勤……

一个个“她”,如同时代枝头的报春花。

田华从默默无闻的小演员成长为尽人皆知的“大明星”,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在名利面前,她却异常清醒:“我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牡丹,独花不是春。是剧本托起了我,是导演和其他演员托起了我,是生活托起了我,更是人民托起了我。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我。”

还艺于民:用优秀文艺作品回馈人民

“人民”,是回溯田华艺术人生时无法绕开的另一个关键词。“人民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所有文艺工作者。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回馈的对象。”2010年,田华在获得金鸡百花奖表演“终身成就奖”时,深情道出自己的心声:“不要看我们年过八旬,银发飘零,归根的落叶尚能肥沃泥土,降落的夕阳意在点燃繁星。我们为什么离休而不离伍?只要雄心不老,就有无尽的潜能!”

这正应了田华的一句口头禅:“要还艺于民。”如今的“白毛女”,真的已是满头银发,但田华却说,自己这个“党的好女儿”依旧年轻。近些年,人老心不老的田华仍活跃于观众的视线中——从《复兴之路》 《我们的旗帜》等大型文艺演出,到中国文联“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活动;从《你若安好》 《一切如你》 《步步为营》等电影作品,到《从延安出发》 《“经典之夜”年度盛典》等文化节目,处处都有这位银发老人的身影。

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活动,16岁就入党的田华,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是答应下来的活动,她都会极其认真地准备,有时为了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都要做上很久的“功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复兴之路》 排练中,她腿部骨膜炎突然发作,她偷偷服用止痛片坚持下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彩排现场,左手骨折的田华打着夹板,跟年轻演员一起扭秧歌……

对于近年来中国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田华充满赞许与期待。“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强大的中国电影。”她感慨,当前中国电影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还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巨大。“希望中国电影今后不断加大走出去力度,通过电影宣传当代中国,也让世界通过电影了解中国、喜爱中国。”

采访札记

度艺度心度年华,举人举梦举百花

采访田华,如同翻阅一部行走的新中国艺术史。她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变革交织——12岁参军是为“大家的好日子”,96岁获国家荣誉称号时敬礼:“我属于国家。”银幕上,她是苦难中绽放的喜儿、铁骨铮铮的李玉梅;生活中,她以公益善行诠释“党的女儿”的本色。

有人这样评价她:“从黑白到彩色,你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壮大,从大戏主演到配角客串,你敬畏每个角色,丝毫不差。年近期颐仍躬身为耕,度艺度心度年华;戏龄耄耋仍立身为梯,举人举梦举百花。即便满头银发,不失当年优雅,笑就笑得灿烂,美就美得无瑕。”

田华晚年,喜欢勿忘我,“你看它开花时是一捧紫色,灿烂极了,开败了依旧是那样的紫色,我喜欢它不褪色”。

不褪色的,也是田华的艺术人生。艺术生命如何才能永不凋零?答案在她97载步履中已然清晰——唯扎根生活、心向人民,方能一路繁花。

(来源:《旗帜》2025年第8期;作者系中国艺术报社新闻部副主任)

( 编辑:张莉   送签:徐雅维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