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新时代先锋

用双脚丈量云岭大地

李腾飞
2025年09月19日09:48
文字缩放:

“记者,永远在路上。”范长江先生这句箴言,早已融入一代代新闻人的血脉基因。作为总台驻站记者,我笃行不怠,入职十余年来恪守职业道德,始终坚持到一线去,采写带着露珠、沾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我深爱着云南的山山水水,用双脚丈量云岭大地,走遍了全省129个县(市/区),也源源不断从中汲取着成长进步的营养。

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中距我国边境线最近处约294公里……强震发生时,云南昆明同样震感强烈。我一边快速匍匐墙角,一边迅速核实了解,首发新闻信息。震波未息,我收拾好直播、拍摄设备后,立即和同事奔赴边境一线。这样的“应急反应”和“肌肉记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已经重复过上百次。“永远在路上”,既是我的工作本能,也是我的永恒追求。

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德宏州瑞丽市财富广场附近,我们蹲守断壁残垣、一片狼藉的灾害现场,通过总台新闻频道、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中国之声等平台持续连线直播,让受众直观地了解到核心信息。在我们采制的一篇新闻特写《地震时护士紧抱婴儿  尽心守护孩子安全》中,当事人那句“虽然我还没结婚,但我感觉这些宝宝都是我的孩子。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想那么多。”最平实质朴的语言,却传递出千钧的力量和无限的温暖,让许许多多观众流下了眼泪,也让我更加深切感悟到,普通人就是身边的英雄。新闻的深度和温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

这些年,从昭通鲁甸6.5级地震、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件,到昭通镇雄致44人遇难的山体滑坡、昆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我始终奋战在新闻报道的现场一线。我见过背着锅碗瓢盆支援救灾的老乡、村寨里光着脚丫奔跑的幼童、边采咖啡边哼唱的耄耋老人,也见过逆行冲向险地的消防战士……我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同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紧密相连。这些报道早已不只是一则则稿件、一部部片子,而是架起了与百姓连心的桥——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

这些年,我采访过太多人:有的只是匆匆点头的交集,却也有不少人,在人生相逢时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曾陪着蒙冤入狱14年的当事人重返故土后与他相拥而泣;听过缉毒女警掷地有声的誓言:“我的脸必须露出来,要让毒贩看看,抓他们的人长什么样”;也见过从前喊着“你们给我说个婆娘嘛”的懒汉,蜕变成敢说“我不仅要脱贫,还要当致富带头人”的好汉……和他们相处的那些细碎小事、温暖细节,如今都成了我人生履历里,一想起就会笑出声来的小插曲。

2024年国庆前夕,我和同事来到中缅边境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蹲守近一周的时间,采访报道界务员岩聪大叔巡护边境线59年,累计行程超过1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圈的故事。我们和他一同翻山越岭、刀劈斧砍,亲身体验了巡边过程的艰难和不易。节目临近播出时,我和后方编辑产生了分歧,傣族、佤族、拉祜族等有“岩”这个姓氏,在当地方言里念“ái”,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这么念。而根据现代汉语读音规范,“岩”并没有“ái”这个发音,编辑求证了公安部门,本地居民的护照就是标注的“yán”。我和编辑各执己见,我甚至情绪激动地表示如果播出时要读“yán”,就千万别署我们的名字,跟老乡们没法交代。最终,这个分歧报告给了康辉老师,他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确认,姓氏读音从俗从本人,可以念“ái”。10月1日国庆当天,15分钟的《59年超16万公里!与界碑同龄的白胡子爷爷用一生丈量一段路》特别节目顺利播出,主持人还专门解释了“我们就跟随当地的习惯和风俗,叫他岩(ái)聪大叔”。节目的末尾,我们放了岩聪大叔演奏佤族乐器的原声长段留白,余音绕梁、久久回味。这样感人的巡边故事,是我们送给祖国母亲的小礼物,是“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体现。而对于我自己,关于一个姓氏读音的辩论坚持,会让我牢牢记住一辈子。

除了各行各业、各族乡亲,我还结交了许多特别的“朋友”。雪域高原上,我们与滇金丝猴合影同框;热带雨林中,我们用长焦镜头捕捉抓拍到新出生的亚洲象宝宝;无量山哀牢山密林中,我们披荆斩棘,艰难攀爬数小时只为聆听记录西黑冠长臂猿的声声鸣叫;酷热难耐的元江河谷,我们忍受蚊虫叮咬,寂寞蹲守,一睹绿孔雀华丽尾羽的翩翩起舞……云南是动物王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也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悦耳、养眼,令人心驰神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现场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也是精品佳作的不竭来源。我几乎每周都出差、随时在路上,虽然风餐露宿、奔波疲惫,但甘之如饴、受益匪浅。路的尽头站着人民,路的起点立着初心,我一直在奔跑,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突发事件的现场就是记者拼搏的战场。2024年1月22日6时多,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8户房屋被掩埋、47人失联。总台云南总站闻讯而动、向险而行,紧急奔赴灾区。抢首发、敢亮剑、争独家,实现首达现场,首发重大消息,在救援第一线独家不断,持续向外界传递最新、权威、准确情况。

平时常备,战时不慌。当天获悉灾情线索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就近调派在昭通采访的一组报道力量率先赶赴现场,化身“尖刀班”直插核心区。后续人马15分钟内集结完毕后,又从昆明紧急出发奔赴灾区。仅3小时后,总站记者已先期抵达,在央级、省级媒体中遥遥领先,迅速并率先开启全网第一场独家现场直播,观看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

在突发报道一线,我们克服二次滑坡风险不断、雨雪低温寒风刺骨、生活物资紧缺、食物补给严重不足等困难,不眠不休、连续作战,再次发挥和彰显了总台人肯吃苦、敢担当、能战斗的优秀作风和过硬本领。

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我们坚守数周,敢拼必赢,制作播发“镇雄山体滑坡”相关稿件上百篇,重大节点报道完全掌控主动,跨媒体总观看量达到7.79亿次,带动收视率明显增长。以速度建立信任,深度彰显专业,温度传递希望,年轻记者就是要在重大事件现场锤炼过硬本领。

有幸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对我而言,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将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永葆对党忠诚,自觉锤炼党性修养,锻造过硬作风本领,用鲜活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用生动的镜头捕捉发展脉动,以时刻在路上、永远去现场的冲锋姿态,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来源:“总台之声”微信公众号;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南总站记者)

( 编辑:张莉   送签:徐雅维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