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濟建設

【原創】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觀亟待確立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

成升魁 謝高地
來源:旗幟網2019年01月18日10:41
文字縮放: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進行了系統闡述,並在2018年9月赴黑龍江省考察期間再次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些重大論斷啟示我們,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要跳出糧食看糧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大視野去系統理解、破解糧食困局。為此,我們應深刻洞悉地緣政治背景下的世界農業與糧食發展新趨勢,准確把握國內農情、糧情、食情新動向,思考並重構適合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國家糧食安全觀。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潛在風險

一是存在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浪費多的“四多怪圈”。從2015年至今,我國糧食產量連續穩定超過6億噸(人均430公斤)﹔糧食進口1.3億噸左右。據有關資料估算,2016年至2017年我國糧食期末結轉庫存約為5億多噸(庫存率90%左右)。同時,我國僅城市餐飲業浪費的食物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年,約為3000萬至5000萬人口一年的食物消費量。由於種種復雜原因,“四多怪圈”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新糧入庫、洋糧入市、陳糧入口。二是我國居民膳食結構、食物供給途徑已發生巨大變化,供給端和需求端發生錯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三是我國糧食生產正面臨巨大資源環境壓力和風險。四是國內糧食生產成本普遍高於國際市場,農戶種糧的經濟收益日益降低,規模化高效益生產仍然任重道遠。五是因糧食庫存積壓和過度加工導致的營養流失尚未得到應有關注。如何認知並破解這些系統性的問題,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首要問題。

糧食供需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

城市化進程將加速我國食物消費結構變化。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已達57%,預計2030年將達到70%左右。隨著我國老齡人口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升級,膳食結構無疑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是主糧消費總量會出現整體下降趨勢,肉蛋奶果蔬及特優雜糧等消費持續增長,必然會刺激飼料糧需求的持續增加。二是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食物消費將日漸顯露。三是簡約式綠色消費會逐漸流行。四是城市寵物群體的迅速增長也將對糧食提出新需求。諸多因素的變化都意味著,新時代糧食需求結構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我國綜合國力和獲取國際糧食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我國的耕地和水資源無法滿足我國對農產品的全部需求,適度進口部分糧食以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是明智的也是必然的。近幾年,中國已迅速成為世界其他農產品生產剩余大國追逐的目標市場。在開放的世界裡,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彼此依賴、相互依存的關系。問題的關鍵在於國際糧食市場是否穩定,貿易規則是否有效,以及我國能否保持獲取國際糧食資源的強大能力。

食油、蔬菜、水(堅)果等副食品消費迅速增加。此類食物逐漸成為我國老百姓飯碗中的必備食物,在提升居民營養健康水平的同時,也替代了部分糧食和肉蛋奶。這種食物多元化趨勢對傳統主糧模式或傳統糧食安全觀也帶來了新挑戰。

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

據統計,我國將於2030年前后達到人口高峰(14.5億至15億),其中10億多人生活在城市,老齡人口5億左右。人口結構、城鄉結構和膳食結構變化是國家糧食需求的根本變量。

按照國家食物營養指南標准和國內調研數據,基於營養需求的人均糧食需求中,口糧為150公斤/人,佔38%﹔與肉類、蛋類、奶類和水產品需求相對應的飼料糧為240公斤/人,佔62%。以此計算,到2030年人口達到峰值期間,營養用糧的糧食需求量為5.6億噸,其中口糧需求2.15億噸,飼料糧需求3.45億噸﹔考慮到包括工業用糧在內的其他社會用糧和可能的損失,糧食總需求大致為6.5億噸到6.8億噸之間。

從國內供給側看,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為6.2億噸,其中,以小麥、水稻為主的口糧約3.9億噸,以玉米為主的飼料糧為2.3億噸。根據目前農業耕地資源潛力、生產體系和技術管理水平,這一糧食生產能力已達我國目前糧食生產能力極限,除非有顛覆性技術,否則未來很難再有顯著增長。此外,我們要認識到,實現這種產能必然會付出沉重的資源和環境生態代價。

如果把糧食安全聚焦於我國居民的營養用糧,那麼當前我國營養用糧的安全保障程度已達118%。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營養用糧的安全保障程度將為111%﹔到2050年,糧食需求量會逐漸降低到5.4億噸,糧食安全保障程度為116%。這說明在未來30多年中,隻要我們保持現有糧食生產能力,就可以依靠我國自己的資源和農業生產能力,保証城鄉居民以營養為目標的糧食安全。

為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國家應該對糧食供給結構進行改革。一是調整區域結構,明確界定糧食商品主產輸出區、糧食供消自給區和糧食消費輸入區,改變“一刀切”的舊思路,針對不同區域制定相應糧食補貼政策。二是適當壓縮口糧糧食(主要是水稻和小麥)生產,增加以玉米和大豆為主的飼料用糧生產。三是調整糧食作物品質(種)結構,滿足營養和安全需要。四是改革土地流轉機制,加速糧食生產規模戶的發展,改善糧食生產主體結構。五是改革糧食儲備體系,明確國家糧食儲備單元的國家安全功能,促進糧食儲備體系多元化改革。六是積極穩妥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在糧食資源配置中的關系。

確立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觀

面對糧食領域的突出問題、重大變化和改革任務,我國應在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盡快確立以“營養、綠色、多元、開放”為核心的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觀。同時,還要努力實施“藏糧於地,綠色生產﹔適度進口,適量儲備﹔合理消費,營養均衡”的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藏糧於地,綠色生產。糧食生產要嚴格遵從生態環境底線,突出高效、優質、安全、綠色導向。通過科學的區域布局、合理的種植結構和高效的田間管理,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保護耕地和水資源,防止農業污染,並切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在重點地區開展綠色食品標准農田建設,優化水土資源配置,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糧食安全水平。

適度進口,適量儲備。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重新定位糧食儲備制度,適度放開糧食儲備限制,合理降低糧食儲備率,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促進資源的合理流通和有效配置。適度放開進口管控,統籌國際農業資源開發和利用,實現國內和國際市場有效融合。從指標來講,考慮到品種調劑,口糧進口率近期可設定在5%,中遠期可設定為10%﹔糧食進口率近期可設定為20%,中遠期可設定在25%。至於適量儲備的指標,考慮到我國國情,建議儲備率近期可設定為50%,中期可設定為30%。

合理消費,營養均衡。作為人們膳食結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糧食不僅要滿足溫飽問題,還要能滿足人們對膳食纖維、蛋白、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以及為畜禽業和加工業提供合格原料的需求。不僅要實現營養元素的生產與儲存,還要依靠合理的流通渠道和加工方式,保証營養元素能夠充分進入人體,避免不合理的損失和浪費。同時,必須提倡健康節儉的飲食習慣,遏制食物浪費,推動形成節約、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來源:《旗幟》雜志2019年創刊號﹔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編輯:王楠   送簽:張莉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