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2019“根在基層”調研實踐活動

我國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

科技部2019年“根在基層”第28調研團(廣州、深圳、無錫、上海)
來源:旗幟網2019年10月24日10:24
文字縮放: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促進青年干部了解基層,錘煉青年務實作風,在科技部機關團委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織2019年“根在基層—我國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調研團”,與來自科技部資管司、中信所、信息中心、高技術中心、科技日報社等單位的共9名青年同志一起,於9月16-22日赴廣州、深圳、無錫、上海等地開展調研活動。調研活動以我國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重點圍繞我國海洋及極地領域科學研究、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和產業發展,通過現場參觀、走訪、座談等形式,深入全面展開調研,旨在系統了解我國海洋及極地事業發展歷程、成果及經驗,更好地認識國家關於海洋及極地科技發展的戰略部署,調研基層科研及企事業單位需求和困難,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海洋強國戰略及極地發展等重大戰略提供政策建議。

一、調研總體情況

調研團走訪了四地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以我國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重點圍繞我國海洋及極地領域科學研究、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和產業發展,通過現場參觀、走訪、座談等形式,深入全面展開調研,旨在系統了解我國海洋及極地事業發展歷程、成果及經驗,更好地認識國家關於海洋及極地科技發展的戰略部署,調研基層科研及企事業單位需求和困難,提高自身科學認知和素養,提升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海洋強國戰略及極地發展等重大戰略提供政策建議。

調研團一行首先來到廣東省廣州市,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了解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和南海島礁植被生態修復方面的進展。隨后前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調研海洋油氣資源調查、大洋礦產資源勘查和天然氣水合物鑽探等科研工作的介紹,並在現場體驗點燃天然氣水合物。

與新型海洋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號”合影留念

在廣東省深圳市,調研團分別前往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集團”)、招商重工孖洲島修造船基地,結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定位,圍繞深圳在海洋領域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和產業發展方面開展了深入調研。

在江蘇省無錫市和上海市,調研團先后前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和上海交通大學進行調研,實地了解了我國全海深載人、無人潛水器的總裝狀態,考察了我國救撈、打撈裝備的發展現狀,參觀了多個支撐我國海洋裝備研制的國際一流實驗室,同時邀請載人潛水器的潛航員做了主題匯報並進行了交流互動。

在上海調研期間,調研團一行還前往了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極地中心”),調研了我國極地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登上了我國自行建造的最先進的科考船——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並深入學習了“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

通過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參加調研的青年科技干部接觸到我國海洋與極地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獲得了寶貴的基層實踐經驗,切實提高了自身的科學認知和素養,提升了事業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后,調研團的青年干部將在工作中活用此次調研的經驗與收獲,學習科研人員的精神,立足崗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

參加調研的青年科技干部調研團成員將所學所思所感及時進行了梳理,針對我國船舶產業、海洋油氣資源裝備和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產業的發展成就進行了分析,歸納總結了現存的差距和不足,思考提出了促進我國相關產業發展的建議。

二、我國海洋和極地科技創新現狀分析

進入21世紀,海洋作為全球競爭和大國獲取戰略優勢重要空間的地位更加凸顯,綜合國力特別是科技實力決定了各國在海洋利益角逐中的話語權,為此,世界各海洋國家紛紛在海洋領域進行謀劃布局,在海洋領域持續不斷投入,以期在未來的海洋爭奪戰中取得領先的地位。

通過本次調研,調研團了解到,我國雖然高度重視海洋科技創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圍繞“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目標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國家科技戰略和規劃,國家層面持續增加對海洋科技的投入,海洋科技總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在以下幾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海洋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原始創新顯著不足。我國長期以來對海洋基礎研究的投入不足,十一五佔比僅15%,十三五有所加強也不足20%。我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人才和成果非常稀少,近5年海洋科學5個主要子領域發表Nature和Science論文70篇(而美國為1580余篇),科技創新缺乏源頭供給。

二是尚未建立起陸海統籌、學科交叉、共享共用、高度綜合的海洋科技創新模式和機制。特別是由於海洋數據、基礎設施共享機制欠缺,導致重復浪費和效率不高。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主導的海洋國家大科學合作計劃,國內的海洋觀測系統依然按條塊、項目分割,同一海區不同單位重復觀測,數據無法共享的問題非常突出。

三是深海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不足,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特別是深水油氣資源開發技術存在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端產品設計、制造能力,高性能材料、核心部件依賴進口,重大裝備不成體系。2018年海洋領域通過研究院所和企業專家遴選的204項“卡脖子”技術進行分析,其中有67%的以實現工程化的成果通過解決產業化問題5年內可以實現替代,28%成果通過加大投入和攻關力度5-10年可以實現替代,另5%的成果因起步晚基礎薄弱、國外壟斷等原因短期內還難以實現替代。

四是極地科學研究領域不夠聚焦,裝備和設施不夠規模。目前,我國極地研究方向大而全,研究目標較為分散。要進一步聚焦極地前沿科學領域,兼顧我國的地緣政治和潛在國家利益,有重點的開展極地科學研究。同時,我國極地科技裝備資源仍較為匱乏,極地考察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規模仍然偏小,需要加快南北極考察新站、新船、新飛機、新裝備等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極地科技創新支撐和條件保障體系。

五是科技支撐海洋管理和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我國在海洋科技軍民融合、警民融合、科研和海洋管理業務融合亟待加強,海洋科技成果在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維護國家海洋安全方面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海洋和極地科技創新建議與啟示

1. 結合中長期發展戰略和技術預測工作,加強海洋與極地裝備發展的頂層設計

加強海洋與極地裝備發展的頂層設計,在“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的倡議框架下,以海洋科技創新為牽引,促進海洋科技創新與裝備研發、產業發展緊密融合。結合中長期海洋科技發展戰略和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工作,以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准研究制定未來15-20年海洋科技發展路線圖,編制技術創新圖譜,結合競爭力分析結果和國家重大需求,對未來海洋領域發展重點進行合理規劃。

2. 優化科技投入及支出結構,健全支持海洋和極地裝備的長效機制

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健全穩定支持海洋和極地裝備的長效機制。優化中央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充分調動企業、地方、社會資本等多元投入﹔建立穩定性經費與競爭性經費的合理配置機制。加大對海洋基礎研究、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和譜系化、透明海洋、深海空間站、極地觀測探測、海洋油氣資源勘探技術裝備、海洋礦產和生物資源開發技術、海洋工程設施裝備及關鍵元器件的系統配套研發等方面的部署投入,加強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的交叉融合,確保關鍵目標的實現。

3. 加強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海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我國海洋領域科技的發展,一大批國產裝備均可實現替代進口,但由於可靠性、售后等問題,無法在國內打開市場,因此為提升海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亟待解決。建議出台海洋領域國產替代進口儀器設備目錄,推動政府項目強制採購國產儀器﹔同時根據海洋技術裝備的分類特點,制定不同的成果轉化策略。對於大型海工裝備,如特種海洋工程機械、油氣平台及配套裝備、深海探測大型裝備、海纜及其作業裝備等,科技部可以聯合工信部、大國企、大銀行等進行大投入、大協作。對於觀探測技術裝備(或海洋電子信息技術)、船舶電子、海洋感知設備等,應該聯合地方高新區、中小企業、民營投資機構,開展傳感器、儀器、零部件等基礎技術的國產化和國際化。

4. 推進海洋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積極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

面向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需求,以海洋科技合作為載體,加強與沿海各國的經濟、貿易、文化方面的聯系,推動建立海洋科學合作共同體。加大對國際科技組織(計劃)的參與度和支持度,積極爭取重要國際組織(計劃)在華設立總部和分支機構,有目標、有計劃逐步提高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在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中,加強對海洋領域各個研究專項的國際定位論証,圍繞海洋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設計專門的國際合作專項,引導國際海洋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加盟。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要紐帶,“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人才交流。

5.加強海洋和極地科考資源統籌共享,建立完善共享平台

積極依托現有海洋和極地科技創新資源,建立和完善共享機制,加強相關平台、裝備和數據的共享使用。進一步加強海洋和極地科考裝備、衛星地面站以及國家野外觀測台站等建設,為海洋和極地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以重大科技任務為引領,統籌建設運行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符合大科學時代科研規律的多層次、跨學科、大協同的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制定統一規劃,面向不同海區、不同技術應用方向的試驗需求,建成包括科考船、試驗網絡等設施在內的國家級海洋公共試驗平台,建立共享機制,鼓勵科學家使用自主研發的海洋科研裝備。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宋美琪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