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2019“根在基層”調研實踐活動

激發內生動力才能長效脫貧

——來自生態扶貧示范建設村的調研報告

生態環境部
來源:旗幟網2019年10月24日11:11
文字縮放:

2019年8月底至9月初,根據中央和國家機關“根在基層”調研活動總體安排,來自生態環境部第15期青年干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專題培訓班第5組的四位同志來到圍場縣開展了為期10天的基層調研。調研組在城子鎮八頃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村產業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情況﹔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生活垃圾處理、水質狀況和污染防治等情況。調研期間還走訪了圍場縣發改局、生態環境局、水務局、扶貧辦(脫貧辦)、農村農業局等部門,調研了涉農企業,查看了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八頃村脫貧攻堅狀況

八頃村是圍場縣2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分布於“一條路兩條溝”,生產生活條件差,傳統產業效益低,集體經濟收入少,綜合貧困發生率高。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壩上一場風,年初到年終。庄稼白忙活,掙錢靠打工。”正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面對困難,八頃人並沒有退縮,在駐村工作組和來自各方的幫扶下,短短的幾年裡,通過收入脫貧、思想脫貧、制度脫貧,八頃村村容村貌、產業發展、精神文化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缺乏主導產業支撐、外債多、致富門路少的窮村,變成了一個擁有1個村集體企業、5個專業合作社,集特色產業基地、山珍野菜加工廠和電商物流平台於一身的“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強村﹔由一個群眾普遍缺乏致富信心、“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后進村,變成了一個內在動力強大、先進思想匯聚的創業村。貧困人口由2016年的198戶466人減少到59戶131人,貧困發生率由39%降至9.2%,今年年底將實現整村脫貧出列。目前,八頃村已成為河北省的脫貧攻堅示范村和生態環境部的生態環保扶貧示范建設村,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脫貧攻堅典型案例。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1.夯實堡壘,先鋒示范,脫貧攻堅黨旗紅

河北省廣播電視局是八頃村的定點幫扶單位,2016年2月以來,駐村工作組已連續三年在八頃村開展精准幫扶,“基層黨組織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駐村工作組組長郭安治如是說。駐村工作組從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入手,落實承德市“脫貧攻堅黨旗紅”工作部署,以開展“黨旗紅、產業強、鄉風美、我要富”創建活動為載體和抓手,圍繞“村民收入脫貧、思想觀念脫貧、精神面貌脫貧、體制機制脫貧”四大脫貧目標,通過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反復宣講,逐漸將黨員思想統一起來,指導黨支部健全了“三會一課”、黨員聯系戶、民主議事等10項工作制度,使黨組織活動逐步規范起來。

2016年8月,在圍場縣委組織部指導下,針對黨員職業和產業分布狀況,八頃村成立了黨總支,下設三個黨支部,吸納了多名有經濟頭腦和市場眼光、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復退軍人等優秀年輕黨員進入總支和支部班子。黨總支結合實際,依托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大力實施堡壘示范、致富先鋒、能力提升、人才返鄉、結對幫扶“五大工程”,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通過產業帶動使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脫貧戶實現產業全覆蓋。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今日八頃》、村級廣播,大力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做到宣傳覆蓋到農戶、到家裡、到田間地頭,進一步增加了全體村民對黨的政策熟知度,逐步提高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我要脫貧”的意識。

2.生態優先,找准產業,脫貧環保同向行

為實現真正脫貧,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圍繞“大力發展集體項目、積極幫扶個人項目、引領助力新生項目”的思路,以村辦集體企業--承德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為主體,規范了原有的4個薯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幫助新建了1個柴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採取“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通過融資、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探索村民以土地、資產入股公司,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成股東,推動產業脫貧到村到戶到人,形成“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扶貧格局。

承德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5月,在八頃村成立,公司以天然、綠色、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種植為主。圍場縣是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縣,生態環境部多次到八頃村開展幫扶工作,發揮行業優勢,在理念、政策、資金、措施等方面積極引導支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工作。在生態環境部的幫扶下,承德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現擁有玫瓏瓜種植基地、富硒馬鈴薯種植基地、金蓮花種植基地、羊肚菌種植基地、馬鈴薯儲窖、光伏發電、山珍野菜加工等多個產業項目。通過入股分紅、入企就業、土地租金、分戶經營方式實現“一地生四金”,使全村貧困戶在產業鏈上獲得收益﹔2018年僅玫瓏瓜種植項目實現務工收入達70萬元,2019年上半年玫瓏瓜、金蓮花種植項目實現務工收入達40萬元。截止目前,公司流轉托管村民土地350畝,每畝均價650元,共支付村民租金22.75萬元。

3.變輸為造,催生內力,“三自”精神謀長遠

“精神上的貧困是真貧困,精神上不脫貧不算真脫貧。”通過產業扶貧,讓老百姓鼓起錢袋子,但一個村子要有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精氣神,“輸血”容易“造血”難。如何在沒有外源支持的情況下,靠著自身動力自我發展,保証不返貧,為此,駐村工作組和生態環境部幫扶人員在扶貧扶技、扶貧扶志、扶貧扶智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期激發貧困農民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

河北省廣播電視局駐村工作組剛來時,八頃村集體沒一分錢,還欠著7萬多外債,連續4年沒有村選支書。面對多年的爛攤子,一些村民不屑地說:“這個攤子誰來也不好干!”甚至有人當面就說:“你們肯定是雄赳赳來,灰溜溜走!”。駐村工作組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開發成敗系於精准,要找准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指示精神,經過深入細致走訪調研,結合村情實際,提出了“自我加壓、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八頃精神,通過高強度宣傳、教育和引導,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活典型”、“活經驗”,形成脫貧示范,營造了良好的脫貧攻堅氛圍,消除“等靠要”意識,並採取多種方式、多種手段開展技能培訓,提高生產技能,讓貧困群體樹立戰勝貧困的信心斗志,實現由“我不干”、“不會富”到“我願干”、“我先富”的轉變。

三、生態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究析

1.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基層干部脫貧攻堅責任意識有所弱化

“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文山會海”的現象普遍存在,有基層干部坦言,今年是脫貧關鍵期,各方朝督暮責,駐村工作組和村委會工作人員應接不暇,不僅需要填寫各類扶貧、脫貧表格,而且由於各級、各部門領導政令不一,為了達到下一次檢查的要求,基層不得不多次重復工作,不停返工,就一份扶貧手冊而言,就反復填寫不下5-6遍,讓填寫手冊的人疲憊不堪。

在我們調研期間,八頃村的兩委成員和駐村干部正在夜以繼日的趕寫材料,補充完善扶貧手冊。大量時間、精力耗在紙面上,導致基層干部苦不堪言,疲於應付,脫貧攻堅責任意識有所弱化。相應地,基層干部為村裡做實事的時間少了,在產業鏈上抓黨建工作的辦法還不多,滿足於完成規定動作,發動群眾的能力還不夠,“要做的”與老百姓“想要的”還不能完全統一﹔有的村干部認為上級部門撥付的資金限制的條條框框太多,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寧願不要這樣的資金﹔扶智和扶志方面持續跟進不足,部分工作流於表面化,引導村民發揮自身潛力,調配扶貧資源的能力不足﹔深層次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措施難以有效實施。

2.農村的“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脫貧攻堅質量

我們調研發現,很多青壯年外出務工帶走了適齡兒童,還有一些村民為了子女能到教育條件更好的地方上學到縣城打工陪讀,村裡幾乎見不到30歲以下的年輕人,村裡唯一的幼兒園,雖然硬件設施上去了,但師資力量薄弱,生源流失也較多,現隻有1名老師、8名學生。

農村的“空心化”,一方面源於農業收入太低,我們與正在地裡撿拾馬鈴薯的大姐交流獲悉,在這裡忙一天大概80塊錢,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一天至少有上百元,八頃村貧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因病因殘等喪失勞動力,健壯的勞動力也多不願意到田地裡勞作,導致種田種地的人逐年減少,農業生產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農村各項資源相對貧乏,更加速農業人口的流失,這也造成鄉村干部隊伍出現“人員短缺”、“后繼無人”的現象,鄉村干部隊伍建設面臨嚴重挑戰﹔據圍場縣組織部介紹,有的村裡存在沒有年輕干部,隻能到其他村去借人的現象。

同時,農村干部隊伍的政策水平、法制觀念、科學素質、工作方法、黨性修養還存在“短板”,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一些思想觀念還跟不上,如八頃八淘電商平台,由於專業人員不足、宣傳不夠、物流困難等原因,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目前農產品的銷路大部分是依靠駐村工作組四處推銷。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擔憂,一旦駐村工作組撤出,現有的一些產業還能否繼續下去。

3.農村生態環保工作還有待加強,生態資源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八頃村生態環境優美,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村民具有一定的生態環保意識,能夠認識到環保是每一個人的事。但由於沒有什麼工業企業,村民對於污染的認識還很模糊,很多人對什麼是白色污染、哪些是有害垃圾、地膜的危害等還說不上來,多數人也不願意為垃圾處理付費。我們走到田間地頭,隨處都能見到丟棄在地裡的地膜,干涸的河床裡也還是有丟棄的農藥瓶袋,政府投資興建的雙瓮式廁所使用率也不高,有的僅僅是擺設。此外,由於當前的扶貧產業還是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存在利潤低、抗風險差等問題,而貧困村民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很多時候隻能由政府兜底﹔加之八頃村隻有一條顛簸的水泥路,遏制了生態扶貧和特色農家旅游等綠色產業的發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還存在現實的困境。

在圍場縣生態環境局了解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依然存在生態環保部門“單打獨斗”的現象,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各司其職的生態環保格局尚未形成﹔生態環境保護部門能力建設不足,人員編制、技術裝備、能力培訓等方面還存在較大欠缺﹔而基層環保能力能力建設不足導致大量問題無法有效及時解決,尤其是對農村生態環境難以有效監管。

四、有關建議

1.多方幫扶,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打造能征善戰的兩委班子

建議以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以落實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為基本依托,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四個意識”,加強駐村工作組與當地村兩委的統籌分工,協調工作安排,避免工作交叉過多,同時充分發揮幫扶人員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制度建設、組織建設、陣地建設,做好工作技能、心理疏導等方面培訓,提升基層工作者與農民打交道、處理農村事務的能力。

針對基層工作較繁重這一現實,應少一些表格填寫,多一些務實培訓﹔少一些信息調度,多一些實地調研﹔少一些監督檢查,多一些人文關懷。建議以市級為單位,統一扶貧脫貧手冊、檔案等的報送格式、要求及樣例,避免基層重復工作,給基層工作實際的抓手,提高工作效率。

2.抓住機遇,盤活整合好各類資源,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抓住發展鄉村戰略的有力時機,利用好惠農政策資金,整合農牧、扶貧、交通、林業和國土等部門的項目支持,進一步挖掘整合自然資源、閑置資源、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統籌考慮,打包推進。創新發展手段,借用網絡信息化途徑,延伸發展“鏈條”,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抗風險能力,保証貧困群眾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

同時,積極尋求外部力量,村級集體與企業聯合創辦就業扶貧微工廠,為貧困戶提供政策咨詢、崗位信息、技能培訓、直接就業等一站式服務。針對貧困勞動者就業困難和身體不便的實際,採取靈活多變的就業形式,如有條件的貧困勞動者可以在扶貧車間進行工作,身體不便的可以選擇居家就業。

3.根植理念,突出生態環境領域行業資源優勢,加大扶持力度

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持續開展道德、文化、體育建設等一系列活動,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現狀,加強生態文明思想宣傳,研究地膜回收的幫扶獎勵機制和可降解地膜的推廣使用,進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環境道德水准,將保護生態環境、愛護美麗家園變成自發行為。

同時,立足八頃村天然的環境資源優勢,建議進一步突出生態環保扶貧特色和聚焦精准施策,總結推廣玫瓏瓜、金銀花、土豆等行之有效的產業經驗模式,進一步培育特色扶貧產業,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建議生態環境部派人專程指導中央儲備項目的申請工作,爭取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產品認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生態旅游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運用部門職能和行業資源做好工作,做到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助力打贏污染防治和脫貧兩個攻堅戰。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宋美琪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