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2019“根在基層”調研實踐活動

紅色土地掀起綠色革命

——江西省崇義縣生態建設調研報告

生態環境部
來源:旗幟網2019年10月24日11:16
文字縮放:

根據按照中央和國家機關“根在基層”調研活動安排,生態環境部“走基層 接地氣 轉作風”青干培訓班第八組5名學員於2019年8月25日至9月4日,深入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調研生態建設工作。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崇義縣作為贛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始終堅持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青山綠水作為立縣之本,創優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創造生態財富,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齊頭並進的新路子,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板,調研組對崇義縣生態建設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同時結合調研實際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便為類似地區提供借鑒。

一、陽明之城,天然氧吧,森林城市生態底蘊深厚

崇義縣地處江西西南邊陲,與湖南、廣東交界,土地總面積2206.27平方公裡,人口21萬,轄16個鄉(鎮),12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南酸棗之鄉,被評為全國重點林業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

歷史文化厚重。1517年,王陽明先生以“崇尚禮義”之意取名設縣。保留上堡整訓舊址等革命史跡,被譽為中國“軍旗不倒的地方”。三節龍、民間燈彩、牛葬等客家文化特色鮮明。

生態環境優美。境內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崇義客家梯田,“中國空氣負離子含量最高的旅游風景區”陽明山,齊雲山、聶都溶洞群、陽明湖等旅游資源。2015年被列為全省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縣,2018年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中國天然氧吧”。

自然資源富集。全縣林地面積269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89.3%﹔森林覆蓋率88.3%,位居全國縣級第一。鎢保有儲量15.2萬噸,佔贛州市的三分之一﹔錫、煤儲、硅資源豐富。

二、積極探索,揚優成勢,生態建設成績顯著

崇義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生態環境部對口支援為契機,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出有崇義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濃郁獨特的陽明文化、竹文化、客家梯田文化融入到居民日常娛樂生活,開展了陽明文化旅游節、國際濕地日、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傳播生態文化和生態理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升民眾參與度、知曉度和滿意度,使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達95%以上,市民幸福指數不斷增長。

(一)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全面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全縣實施“戶收集、村轉運、鄉壓縮、縣集中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模式,在贛州率先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工作,建立起了“兩全四化”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的“崇義模式”(“兩全四化”指全覆蓋、全天候、服務市場化、隊伍職業化、操作標准化、管理網格化)。在推進全國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建設過程中,啟動鉛廠鎮垃圾分類試點,發揮示范作用推動垃圾分類減量,改建垃圾壓縮中轉站,優化農村垃圾收集處理設施,減少二次污染。

積極進行農村垃圾分類減量。通過開展“農村垃圾怎麼辦”鄉鎮長訪談電視節目和“鄉風文明大講堂”(農戶現身說法)等,農戶分類減量意識得到增強。積極聽取群眾意見,深入宣傳發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贊同和支持,亂扔、亂倒垃圾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實現了從亂扔垃圾到分類減量的轉變。“2019江西最美環保人物”鉛廠鎮義安村村民王祥有曾在“鄉風文明大講堂”的舞台上與鄉親們分享從2008年開始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經驗,帶動了身邊一大批人主動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石羅村等結合“贛南新婦女運動”,開展環境衛生、垃圾分類星級戶評比活動,制定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和考評規則,村部定期公布“清潔家庭紅黑榜”,積極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和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通過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垃圾產生量大大減少,以義安村為例,以前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0.8公斤,全村每天共3.68噸,現在通過分類減量,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0.3公斤,全村每天共1.38噸,較之前減少了2.3噸。

重點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崇義縣農村人口分布較為分散,污水收集較為困難,在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時,優先保障人口較為集中的中心村的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並逐步向重點村和一般村延伸。全縣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共27座,包括鄉鎮圩鎮集中式污水處理廠16座(覆蓋16個鄉鎮),日處理污水能力共計4400噸/天,污水管網約29.3公裡,共服務人口約34000人﹔以及村級污水處理設施11座,處理規模共計675噸/天,新建管渠網約11公裡,共服務人口約9000人。以鉛廠鎮、揚眉鎮為例,崇義縣不斷完善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設生活污水處理站並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採用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兼氧FMBR工藝”和博世華一體化膜技術等處理設備,村級污水處理設施以氧化塘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和立體生態滲濾系統為主。

(二)結合本土特色發展生態產業和傳播生態文化

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立足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確立了“一根藤、一顆棗、一片葉、一根竹(木)、一棚菜、一條魚、一片林”七篇農業特色產業文章,以南酸棗、刺葡萄、筍竹、臍橙、油茶為主導,鼓勵發展蔬菜、茶葉、生態魚、林下經濟等高效特色農業產業。以君子谷野果世界和齊雲山食品為龍頭,對刺葡萄、南酸棗進行大量的開發研究和綜合利用試驗,優選品種和配套種植技術,完成系列產品開發,大力發展其精深加工產業,提高產能,帶動當地群眾發展生態農業,以生態資源促進就業和扶貧,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扶貧示范作用。

培育精品休閑旅游業。圍繞鄉村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特色,突出“梯田文化”“客家文化”“陽明文化”,打造崇義客家梯田、江西君子谷野果世界、崇義縣葫蘆洞南酸棗科技示范園等一批休閑農業精品示范點,輻射帶動鄉村旅游業運轉,旅游扶貧效益日益凸顯。其中,崇義縣客家梯田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是以崇義客家梯田榮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契機,在上堡鄉水南村、竹溪村重點打造的休閑旅游產業,共修筑長達10公裡的由上堡街至核心景區的旅游公路,投資122萬元興建4個旅游停車場,新建1660米青石板游步道、800米仿生態護欄,美化靚化16戶客家特色民居。

持續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倡導綠色生活,開展“光盤”行動,全面推行綠色辦公,在縣城主干道設立縣城綠道和自行車專用道,更換新能源電動公交,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發揮典型示范效應,以“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19最美江西環保人”等先進代表帶動崇義人民積極參與美麗家鄉建設。結合崇義歷史文化特色,加強宣傳教育,發揮環保科普基地、江西生態文明示范基地作用,開展生態文明進農村、機關、學校,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大家談、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等活動,增進公眾認同感,增強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三、夯實基礎,持續提升,生態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

(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仍需繼續發力

邊遠的村小組和不通公路的邊遠農戶依然存在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未覆蓋問題,目前,約有50個村尚未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2378戶邊遠農戶還在自行處理垃圾,亟需確立邊遠農戶污水和垃圾處理辦法,實現無害化處理。對於建成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目前,縣每年需投入約1000萬元保障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正常運行,同時已建成的23座污水處理設施每年所需的設施運維費用需縣政府承擔,縣財政支出壓力較大,導致部分污水處理設施難以正常運行。

建議:一是改善農村污水處理現狀,針對邊遠農村住戶採取人工濕地的方式處置生活污水。人工濕地技術具有投資費用省,運行費用低,維護管理簡便等特征,結合崇義地區的實際情況,建議採用造價適中的潛流人工濕地。生活污水經厭氧消化后進入人工濕地處理單元,出水可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一級B以上標准。

二是提升農村垃圾處理能力,村庄生活垃圾宜就地分類回收利用,減少集中處理垃圾量。結合崇義地區的特點,農村生活垃圾可以分為農業果蔬、廚余和糞便等有機垃圾和剩余以無機垃圾為主的簡單分類。有機垃圾進入戶用沼氣池或堆肥利用,剩余無機垃圾填埋。各村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打好包后,自覺投放到村口垃圾收集點,可沿村庄內部道路合理設置廢棄物遺棄收集點。收集點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每個村庄應不少於一個垃圾收集點。收集頻次可根據實際需要設定,可選擇每周1-2次。

(二)綠色產業提質增效仍存在薄弱環節

一是生態產品生產服務整體不足,品牌影響力有限。崇義縣刺葡萄、冬筍、南酸棗、茶葉、臍橙、高山梯田大米、野生山林產品等特色生態產品多,但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產業化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標准化生產水平不高,尚未建立生態產品產業市場渠道,市場知曉率不高,還沒有打造出特別有影響力的縣域品牌。二是支撐綠色產業提質升級的基礎條件還不完善,資金、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積累比較薄弱。“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配套項目分散、細致、綜合性強,需要廣泛協調聯絡部門單位、實施主體,缺乏旅游行業專業人才,在各旅游要素配套項目實施過程中略顯乏力,進度相對緩慢。上堡客家梯田、君子谷野果世界、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過埠客家水鎮等旅游產業扶貧項目建設雖已全面鋪開,但當前創新利益聯結方式不夠豐富,帶動效益尚弱。

建議:一是地方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指導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制定相關發展政策,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工作納入到精准扶貧、產業扶貧工作業績考核和單位目標責任制考核之中。

二是企業進一步加快品牌創新。在發揮品牌優勢,拓展銷售渠道上下功夫,加強宣傳推介,進一步做好品牌推廣,產生品牌效應,形成品牌效益,企業要進一步發揮農業龍頭帶動優勢,外向拓展能力強和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優勢。強煉企業內功,解決自身經營產生的租金高、成本高、人才稀缺等矛盾,加強科技創新,加快與科研院校產學研戰略合作,加快品牌創新突破上台階。

(三)旅游產業的發展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

崇義縣生態優美,森林覆蓋率88.3%,林木、礦產與旅游資源豐富。崇義縣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立足生態優勢,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圍繞“生態資源資產化、生態資產資本化、生態資本產業化”,大力推進基於旅游的產業發展。

但同時要看到鄉村的生態環境也是非常脆弱的。調研期間,發現沿途路上有非常多的山體滑坡處,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部分村庄裡的溪流水質的變化非常明顯,上游水質清澈,下游經過居民區后水質已明顯渾濁,水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大。目前全縣多個鄉村正在或計劃打造旅游景點與開展配套建設,大規模的旅游產業發展會帶來大量的資源消耗,可能會破壞崇義縣當前的生態系統平衡。

旅游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但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同時要充分的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隻有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持續運轉,才能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發展模式。

建議:一是做好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全縣要統籌布局旅游產業,制定一套科學、嚴謹,並且具備一定預見性的旅游產業開發及運作規劃,以便更為有效的平衡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是加強旅游環境的宏觀調控。政府相關部門要基於游客數量、景區環境負荷狀況以及游客分布情況來合理規劃旅游線路、適度設置游客流量限制,在節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針對實際情況提前設定預警機制,對游客進行科學調度,確保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

三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政府相關部門要注重培養和提高景區管理者、導游與游客的環保意識,在旅游產業的開發及運營過程中,從源頭加強旅游行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依靠。

(四)自然保護區建設需繼續加強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專項行動聯合督查情況的通報》(贛府廳字〔2018〕83號)中,崇義縣涉及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問題合計57個,目前已銷號24個,已整改完成20個,繼續整改的13個。按問題來源分,其中衛星遙感問題27個,自查問題30個。在整改過程中也隨之發現了一些問題,2017年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動態遙感監測報告提到章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點位和陽明山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點位有明顯的人類活動,但現場核查報告中提到8個點位均位於保護區界外,在陽明山景區整改過程中也發現,為方便觀光車停靠的硬化停車場,作為需要整改的內容,硬化的停車場對於景區來說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建議:一是應切實提高遙感數據技術分析能力,分析人類活動數據時,應對數據進行准確定位,確保發現問題的定位更加精准,減少發現問題點位與實際保護區域不符的情形。在對成熟景區進行遙感數據分析時,應該盡量統籌考慮景區實際情況和需求,在不影響景區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做好數據分析工作,從而使景區的自然環境得到最大程度保護的同時,又能在景區觀景的便民性上做到最大開發,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是爭取政策,開展生態移民工程,將核心區內的居民全部遷移安置,減少核心區內的人類活動,並逐步推行緩沖區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提高科技人員待遇,建立起穩定的專業人員隊伍。同時,加大組織各種培訓及學歷教育的力度,提高現有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

(五)垃圾分類仍需進一步推廣

農戶環保意識薄弱,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民的傳統生活習慣的改變,農村的生活垃圾由過去易自然腐爛的菜葉、瓜皮,發展到塑料袋、農業生產薄膜、快餐盒、廢電池等,其中許多東西難以回收,不可降解,嚴重污染了環境。對於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十分原始,房前、屋后、道路兩旁到處都成了生活垃圾的天然傾倒場所。經過日積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來越嚴重。這些垃圾不僅僅對土壤、水源造成危害,同時也污染著空氣,污染著農民的生活環境。

建議:一是要深入宣傳教育,調度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活動等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堅持倡導農戶“門前三包、分類減量,主動繳費、互相監督”。在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小手牽大手”活動,分班級全體同學倡議“搞好垃圾處理,共建美麗家園”,充分發揮學生的示范作用,帶動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積極參與。召開村組戶主會議,議定村規民約,包括垃圾清運費收取標准、方式等,選舉村組衛生監督理事會。

二是要建章立制,加強監督管理。農村環境整治需要全社會監督參與、幫助改進。積極探索村民自治與政府支持相結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將農村環境整治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加強對鄉鎮工作成效的督查考核,實行“不定期督查,年度評先評優,既扣分又扣錢”,做到獎罰分明。村組衛生監督理事會與農戶簽訂協議,做到理事會監督農戶,鄰裡互相監督。事實証明,隻有建立了管用的機制,才能保障常態化、長效性。

(執筆:陳龍雨、高月、楊科、陳德敏、薛寧寧)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張莉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