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2019“根在基層”調研實踐活動

西南地區地球觀測與導航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科技部“根在基層”2019年調研實踐活動

第34調研團
來源:旗幟網2019年10月24日13:52
文字縮放: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直屬機關團委關於開展2019年“根在基層”青年干部調研實踐活動的要求,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7月7-13日,遙感中心組織辦公廳、引智司、人事司、中信所、21世紀中心、評估中心等7家單位的13名青年干部,以“學用新思想、建功新時代——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調研”為主題,圍繞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科技創新發展赴四川省成都市和甘孜自治州開展調研,參觀相關領域核心器件研發及應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就科技創新有關政策措施在基層落實情況開展座談交流,並以“緬懷革命先烈、重走長征路”為主題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開展主題教育。有關調研情況具體如下。

一、調研基本情況

1.參觀相關科技創新平台基地,實地了解科技創新發展成就。調研團先后參觀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銀河·596科技園,了解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相干強太赫茲源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進展,以及新材料、新裝備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情況﹔參觀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聽取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了解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自適應光學高分辨率活體成像儀及其應用”項目進展和大口徑地基望遠鏡輕質主鏡鏡坯研制情況﹔參觀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博物館、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了解新型電子薄膜材料與集成電子器件的研究和開發情況,調研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機器人研究中心、公共安全信息與裝備集成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參觀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調研遙感、地理信息及導航技術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情況,以及全球首個真空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台、和諧號列車運行環境仿真平台等科研成果﹔參觀西南交通大學貢嘎山冰川科研基地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參與面向冰川監測的地基合成孔徑雷達(SAR)系統實時監測實驗。

2.與一線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掌握政策在基層貫徹落實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座談與調研現場自由交流,調研團實地了解了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科技創新情況,《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科技創新政策措施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情況,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基層科研單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一線科研人員對科研環境、政策落實、項目申報、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期盼與建議。同時,調研團成員結合工作簡單宣傳了新出台的科技創新相關政策,並對科研人員提出的問題和疑問進行了解答和回應。

3.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發揚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愛國奉獻的科學家精神。調研團參觀了位於瀘定縣的紅軍長征磨西會議紀念館和磨西會議舊址,通過觀看豐富的圖片、展板、實物及故事場景,感悟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苦歲月和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堅定了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在調研過程中,有關科研單位介紹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在祖國的三線地區“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電子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調研團向“布衣院士”、遙感泰斗李小文塑像敬獻鮮花,緬懷李小文院士在遙感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在治學、育人方面折射出來的光輝科學家精神。

二、調研單位科技創新發展情況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若干科研領域取得了重點突破。

由中科院光電所開展的活體人眼視網膜自適應光學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研究,實現了成像技術從靜態到動態的突破,可以在視細胞水平對眼底毛細血管和視覺細胞進行連續動態層析成像,為眼底血管血流動力學、視覺生理研究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學工具,也為相關臨床試驗和診斷提供了全新的檢測手段。目前,光電所正針對臨床試驗要求對人眼視網膜自適應光學成像儀進行實用化改進,力爭早日進入臨床。

電子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的外骨骼機器人(又稱可穿戴機器人),融合了機器人學、人體工程學、控制理論、傳感器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可以給穿戴者提供支撐和保護,並具有感知、運動預測和自主控制等功能,能大大增強穿戴者的運動和負載能力。目前已在軍事、醫療、工業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西南交大地球環境學院正在加速建設地學國際化示范學院,重點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建、一流學科專業爭創、產學研用平台建設等8大工程,積極構建和申報軌道交通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創新引智基地和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努力推動青藏高原科考、地質構造、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2.面向經濟主戰場,若干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創造了經濟、社會價值。

中物院銀河·596科技園聚焦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新裝備、新能源等領域,與專業科技服務和金融機構深度合作,技術端連接中物院和全國若干高校、科研院所,市場端面向數量眾多的高新技術企業,重點開展技術成果雙向轉移轉化實踐:一方面梳理園區及中物院豐碩的科研成果,積極促成專利、技術的對外轉移轉化﹔另一方面針對企業的需求,通過定制研發、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建工程中心等方式實現技術和市場的對接。2018年,園區企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

電子科技大學公共安全信息與裝備集成技術研究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用行業帶動產業、用產業促進科研、用科研培養人才”發展理念,將學校相關技術進行系統化集成后在相關領域進行推廣應用。中國第一代警用標准巡邏車已成功服務於G20峰會的安保工作,研制的穿牆雷達、視頻內容分析系統、通信自適應組網系統、微型安全接入系統等成果已在公安機關應用。目前,以學校科研成果為依托的“公共安全產業聯盟”體系年產值過百億元。

西南交大地球環境學院在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星載SAR綜合環境監測高精度數據處理與反演技術”課題的支持下,選取貢嘎山冰川為典型研究區域,結合國內外SAR衛星影像數據、新型地基SAR系統實時監測數據,以及無人機傾斜攝影、激光雷達等中低空遙感數據,圍繞冰川退化、冰川流速、冰川躍動、冰湖潰決等開展綜合研究,相關成果為國內外冰川、氣候、環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驗証。

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若干科研成果有力保障了國家戰略利益。

中物院應用電子學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高平均功率太赫茲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通過調節電子束能量和搖擺器磁場強度,可以實現輸出頻率連續可調,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太赫茲源正式進入自由電子激光時代。高平均功率、高峰值功率的太赫茲自由電子激光在材料、生物醫學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通過研究強太赫茲環境下的物理規律和實驗現象,能夠為新實驗研究方法和新器件設計及研發提供理論依據。

中科院光電所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研究表面等離子體(SP)超衍射光學特性,提出和建立了基於SP的納米干涉光刻、成像光刻、直寫光刻等方法,突破衍射極限的光學光刻分辨力,獲得了22nm最高SP成像光刻線寬分辨力水平,為發展高分辨、低成本、大面積納米光學光刻技術提供了重要技術途徑,為超材料/超表面、第三代光學器件、廣義芯片等變革性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制造工具。

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了高速列車“數字化仿真與運營模擬、基礎研究、服役性能研究”三大平台,建立了“高速鐵路耦合大系統動力學理論”,為中國標准動車組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理論與技術保障。提出了滿足我國特殊供電方式和龐大規模監控對象要求下的牽引供電保護與控制理論,實現了牽引供電成套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建立了大型復雜橋梁隧道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實現了無砟軌道與高速道岔國產化。目前正在搭建世界上時速最快的真空高溫超導磁浮直道試驗線。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和有關建議

根據調研單位科研人員的反映,科技創新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科研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不足,在人才評價和績效考核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情況不是重要考量指標,相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青年科研人員更願意投入精力發表論文。科研單位自身開展技術中試、熟化的條件有限,企業對尚未產品化的成果投資意願較低,導致科技成果在轉移轉化過程中投入缺位。二是科學數據開放共享方面。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缺乏統一的政策管理和要求,制約了我國科學數據資源的持續積累和綜合利用。近年來雖然我國發射的遙感衛星數量較多,但向外界共享的衛星遙感數據較少,因此基於國產衛星數據的相關研究論文也較少,難以提高相關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三是項目評審方面。項目評審主要依靠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判斷,對於產業共性技術了解不夠深入。衡量標准主要是論文、頭銜、專利、獎勵的情況。項目申請“馬太效應”明顯,項目資源多集中於少數單位。項目評審立項周期略長,申報的時間成本過高。四是人才評價方面。人才評價也與論文、專利等過多挂鉤,青年科研人員忙於爭取項目、追逐發表高影響因子文章,導致他們在自己非專業領域或不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上耗費精力和資源。五是政策協調方面。針對同一類事項的發文部門多,且政令不統一,存在“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問題,導致科研單位在執行過程中無所適從、難以落實。六是政策宣傳、落實方面。改革舉措在各單位落實的情況參差不齊,存在改革政策宣講不到位、理解存在偏差、部分單位落實細化缺失等問題。

為解決好科技創新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切實抓好政策落實落地,真正釋放基層單位及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國家科技管理部門和基層科研單位需按照職責定位,共同下好科技改革發展這盤棋。

1.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環境。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服務。建立科研機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評估體系,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情況作為對單位予以支持,以及對有關人員進行職稱評定、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的參考依據。

2.著力解決科學數據孤島問題。建立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績效管理和評價機制,與項目支持、人員評價等工作挂鉤,充分調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依托科學數據中心進行科學數據的二次開發與推廣應用,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3.優化完善科技項目形成和評審機制。在固定時間發布項目申報指南,集中開展項目評審,避免科研人員頻繁申報、多頭申報。扭轉項目評審時單純數“帽子”、數論文、數專利的做法,多關注科研成果能否服務於國家需求、能否為我國科技發展帶來貢獻。跟蹤分析獲得項目資源多的重點科研團隊的科研活動,確保投出產出效益和研究成果質量。

4.切實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注重發揮同行評議機制在人才評價過程中的作用。對人才予進行綜合評價,使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安心教學。

5.提高政策協同性和可操作性。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加強前期調研,部門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就同一事項統籌考慮,所發文件能歸並的歸並,爭取以部門聯合發文方式進行部署,既及時出台有效的政策,又提高政策的協同性,避免政策效應耗損。

6.加大科技政策宣講培訓力度。針對不同單位特點開展科技改革政策集中宣講,向基層一線科研人員講清楚政策內涵、講清楚政策要求、講清楚實施程序。及時響應基層呼聲,進一步出台配套政策,指導和推動基層科研單位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實施細則。

四、調研體會和收獲

調研團通過7天的實地參觀和座談交流,一是堅定了初心使命。通過參觀紅軍長征博物館,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和報國情懷,團員深受精神洗禮,充分認識到新時期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意義,努力把調研收獲體現到增強黨性、提高能力、改進作風、推動工作上來。二是領略了科技成就。在國家的規劃部署下,一線科研人員不斷進取、勇於創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令人備受振奮和鼓舞。三是發現了問題不足。目前科研領域在成果轉化、“三評”改革、政策落實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青年干部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勇挑重擔、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為我國科技改革發展打通梗阻、掃清障礙。四是增長了遙感知識。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是學科交叉特點突出的前沿高技術領域,對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利益與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通過調研對地觀測與導航領域載荷研制和應用開發,對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有了比較全面、立體、直觀的認識和了解。五是提高了調研能力。通過制定調研方案、設計調研提綱、分工組織實施,以及對調研材料深入分析、綜合,增強了團員向實踐學習、向一線科研人員學習的自覺,鍛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調研能力。六是增進了同事友誼。調研團的13名團員來自部系統7家單位,在7天的調研活動中大家互學互助、同工同勤,結成了深厚的同事友誼,為以后共同做好科技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礎。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宋美琪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