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原創】王凱:此心安處是吾鄉

來源:旗幟網2019年12月04日17:11
文字縮放:

2019年7月15日-10月24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舉辦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央和國家機關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先進事跡巡回宣講”8場報告會。來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商務部紀檢監察組、全國總工會、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的11位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同志,講述了他們同當地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對黨的忠誠、為民的真心、開闊的眼界、創新的思路、堅定的信念,全力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改善生活、改變精神面貌,在脫貧攻堅一線日夜奮戰、摸爬滾打,經受鍛煉、獲得成長的故事。

今天我們刊發王凱的宣講文章,聆聽他的駐村故事。

宣講人簡介:

王 凱,海關總署緝私局警務督察處副處長。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任河南省魯山縣土橋村第一書記。2016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幫扶村被評選為河南省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村,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確定為國情調研重大項目《土橋村的做法與啟示》。

2015年7月,我被派駐到河南省魯山縣土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第一天來土橋村的情景令我終身難忘。村委會庫房臨時擺張單人床,就是我未來兩年的家。室內四壁漏風,破舊不堪,院裡雜草叢生、蚊虫肆虐,時而有蛇出沒,牆根兒搭的是簡易旱廁……看到如此貧瘠的村子、如此落后的條件,我心裡五味雜陳,橫下一條心,就是要扎到這裡!幫土橋村摘掉窮帽!今天借用宋代蘇軾著名詞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來作為我匯報的題目,這也是我兩年來心境的真實寫照。

我從小在北京長大,沒有一點農村的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扶貧經驗。要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精准扶貧,就必須先充分做好調研,了解第一手情況,必須與村民交朋友、認“親戚”,同吃住、同勞動,拜他們為師,做他們的貼心人。我總結了駐村“五個一”工作法:挨家挨戶到村民家吃一頓飯、送100元慰問金、做一件好事、征求一條意見,提出一條建議。不管什麼樣的條件,端起碗就吃,接過饃就啃,村民見了覺得親切。吃過飯,再一起邊干活邊拉家常,逐步了解情況。心貼得近了,說起話就不隔肚皮了,了解到實際情況,有困難就盡量幫助解決,暫時解決不了的,也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就這樣,幾個月,我走遍了全村15個居民組、29個自然村,進行精准識別,建檔立卡,摸清底數,做到對貧困村、貧困戶的情況,深入了解,了然於胸,經過群眾評議,貧困戶名單在村委會公示,大伙心服口服,都說:這個第一書記不玩“花把勢”。

了解到貧困現狀,我憂心忡忡。全村246戶貧困戶,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半畝,村集體一窮二白。怎麼辦?隻有一條路:創辦產業。我帶領村民在河南周邊尋找適合的產業,輪胎跑壞了4個,減震器換了2個。又利用海關資源廣搜信息,先后到上海、大連和山東等實地考察。在此基礎上,與村委會和致富帶頭人共同研究確定,以大棚草莓、晚秋黃梨、袋料香菇、互聯網+特色農業作為本村精准脫貧的四大發展項目。

讓我沒想到的是,村民的反應卻很冷淡。老支書的一句話道出了症結,“海關投資建的大棚算誰的?還不如把錢分給大家呢。”我一下子悟出來了,古人說:有恆產者有恆心。於是一個撬動資金方案出爐了:每個草莓大棚、每個香菇大棚、每畝黃梨種植花費,按照海關投資三分之一、申請國家扶貧補助三分之一、幫助村民申請貼息貸款自投三分之一,部分產權屬於村民個人。這下,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這時,又遇到了一個難題:各家各戶的土地零星分布,難以規模種植、集中管理,必須將零散的土地化零為整。為了把優質土地集中流轉,我帶領村三委挨家挨戶動員,苦口婆心游說,甚至軟磨硬泡做工作。通過將心比心、以情換情,30余畝香菇用地,130畝草莓和櫻桃用地連成片,集成塊。

還有一個最讓我牽腸挂肚的問題:發展產業會讓能人更富,而那些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的貧困戶怎麼辦?如何讓陽光照到最陰冷的角落?通過研究政策、多方咨詢,我提出了產業盈利再分紅機制,通過二次分紅建立貧困戶兜底基金。又經過艱苦的談判和思想工作,方案終於落地。

過了項目關、產權關、土地關、兜底關,就開足馬力,全力以赴。我帶領7名村民到大連“亞洲草莓第一鎮”學習,與村民一起睡大通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都休息了,我還纏著師傅問長問短﹔請來浙江省著名食用菌種植專家到村做技術指導﹔申請海關扶貧資金投入70萬元成立“海扶山”集體所有制果蔬種植合作社﹔一期籌資186.8萬元,帶領村民開墾荒山荒坡,連片種植晚秋黃梨800余畝﹔建設香菇大棚84個,生產袋料香菇30余萬袋,年收益近百萬元。2016年,中央電視台還現場拍攝了土橋村香菇豐收的場景。發揮資金撬動作用,結合國家扶貧資金,二期籌資450萬元,連片建設現代溫室草莓和櫻桃樹大棚53座,我們每個大棚,高8米,寬15米,最長的有100多米,客戶和游客特別喜歡到我們的大棚採摘,成熟上市后非常紅火,市場供不應求。我們還修建了產業配套冷庫、機井,保証產業效益的最大化。2016年,土橋村被確定為河南省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村,被當地確定為脫貧示范村。為全力推動“互聯網+特色農業”,注冊成立海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海盈商城、海盈微店等網絡銷售平台、實體體驗館,與唯品會、全速通、“大張超市”等知名電商和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把當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心安下來,更懂群眾疾苦。看到群眾吃水難和灌溉難,我利用海關扶貧資金,通過打井和提灌給予解決。修建了一座漫水橋、實施53盞路燈亮化工程,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和夜間照明問題。帶頭開展環境治理大行動,清理垃圾溝和臭水塘,修建了1000多平米的文化廣場和黨群活動室,堅強了基層陣地﹔聘請草莓種植專家長駐村裡,手把手示范教學,帶動村民學習大棚建造技術,就近就業脫貧,所有香菇、草莓大棚全部自主建設﹔帶領村委干部到華西村、烏鎮互聯網大會、鄭州產業園區等地參觀學習,開拓視野,提升引領致富能力。支持能人創業,說服村裡大學生和致富帶頭人回村帶動發展。協調海關選派志願者到村小學支教,給村裡小學100多個孩子在北京景山小學定制了校服,告訴孩子們:你們和北京的小同學穿的是一樣的校服,娃們都高興極了。現在村裡還有了兒童芳草地活動中心、集中供養養老院、組組通路、傳統村落建設項目和百丈大堰工程。

“幫錢幫物不如幫個好支部”。 找對路子,建好班子。我們以黨建為抓手,做好村支部一班人工作,凝聚正氣,發展年輕黨員,培養新鄉賢。駐村期間,村委干部中有4名同志分別被選為魯山縣“兩代表一委員”和勞動模范。土橋村黨支部被評為市、縣優秀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先進黨支部。2016年我被評為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河南省豫劇院還以土橋村駐村第一書記為原型,編演了豫劇《堯山情》在全國巡演,作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匯報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對外首演。

榮譽面前更知路長,在帶領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難和驚險。2015年,60年來最冷的冬天,連降暴雪,壓塌大棚,我和鄉親們一起抓緊搶修,挖雪開路,臉上、手上多處凍傷。2016年,土橋村迎來了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洪災,虎盤河水位暴漲,泥石流沖毀路基,部分房屋倒塌,我帶領村干部冒險排查險情,堅守抗洪一線,直到凌晨3點,把受災群眾安全轉移,再到大棚查看雨水倒灌情況,抓緊組織排水,確保產業不受災情影響。由於勞累,我的一隻眼睛視力一度從1.5下降到0.2,診斷為視網膜病變,需要手術治療,可我仍然堅持駐村。駐村期間,母親患乳腺癌做手術都沒讓我知道。作為父母唯一的兒子,我內心也很愧疚﹔然而,付出辛苦,得到了錘煉,收獲的是真情,無論是耄耋老人、黃嘴小丫甚至盲翳殘障,都熟悉我的聲音,認得我的身影,都把我當成親人一樣。

如今的土橋村,幾百畝荒山坡種上了果樹,幾十個大棚拔地而起。產業有了,人心齊了。最重要的是,鄉親們發自內心地笑了。結束駐村一年多了,從他們發給我的照片裡,從他們打來的電話裡,深深地感覺到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如今我不再是土橋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但我對扶貧事業的真,對鄉親們的情,永遠地留在了土橋村。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經歷,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