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以新金融彰揚制度優勢 助力治理現代化

田國立
來源:旗幟網2020年01月17日09:02
文字縮放: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既正本清源又舉旗定向。國有大型銀行作為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金融重器”,要對標對表、踔厲奮發,以新作為深化落實四中全會精神,以新金融助力“中國之治”的生動實踐。

堅定制度自信,把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內生發展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回顧中國金融業發展壯大歷程,從推進改革開放、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到沉著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風險挑戰,從開展國有銀行重組改制到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架構,我國金融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了歷史性巨變,治理能力和全球競爭力實現了質的躍升,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們的制度優勢。

立足金融業實際落實四中全會精神,關鍵要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制度優勢,將其厚植於現代銀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中。一是不斷完善國有金融企業堅持黨的領導的制度體系。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深度融入各級機構履責和展業全過程,貫通落實到最基層。著力提高基層組織力,以強化政治功能為核心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打造宣傳貫徹中央方針政策的堅強戰斗堡壘。二是聚焦金融改革發展創新戰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隨著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金融創新步入快速“迭代期”,中國銀行業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歷史性機遇。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換道超車”戰略機遇,集中各方面生產要素,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實現關鍵性突破。三是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索完善新金融治理的制度體系。全球金融危機表明,西方金融以資本為中心自我循環必然導致異化和系統性風險。現代金融“善治之道”必須是以人為本,吸納各方參與治理。要發揮好黨的群眾路線等制度優勢,不斷完善職工參與銀行治理的機制,健全“員工之聲”“客戶之聲”制度,匯眾力聚眾志,形成新金融共建共享共治的良性生態。

增進治理效能,在更高水平上推動“三個能力”建設

建設銀行成立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不斷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近年來,全行通過強化“三個能力”建設,促進了治理效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實踐表明,“三個能力”建設既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抓手。

奮發作為,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深化落實四中全會強調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強化銀行自身治理能力建設,使得中央各項金融方針政策全面穿透落地。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跟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制定更為精准的信貸區域、行業、產品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制造業、綠色發展、消費升級、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支持力度,選好項目、做優服務,發揮國有大行的金融主力軍和市場“領頭羊”作用。

守牢底線,進一步增強防范金融風險能力。認真落實四中全會關於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要求,密切關注和防范可能威脅經濟社會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細化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預案和措施,認真梳理近年來風控的有效做法,優化完善風控制度體系和“工具箱”,依托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打造風控體系升級版。針對新形勢下金融風險跨界性、傳染性特點,國有大行要率先推動風險管理能力開放,為客戶、合作伙伴、中小金融機構等相關方賦能,共享風控技術、數據和平台,營造全社會“風險共治”的良性生態。

開放合作,進一步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密切跟進研究國際金融運行和治理體系的變化,建設高素質國際化人才隊伍,提升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專業能力。適應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創新金融服務助力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運用現代科技不斷豐富完善跨境金融產品體系,推進區塊鏈貿易金融產品創新,探索“區塊鏈+物聯網”“區塊鏈+跨境支付”等新模式。密切與國際先進同業及相關組織、多邊機構合作,在全球金融市場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聚力新金融行動,為助力治理現代化提供金融方案

近年來,建設銀行實施了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建設勞動者港灣和建行大學,新金融探索實踐取得初步成效。全行將按照四中全會指引的方向,凝心聚力推進新金融行動,助力紓解社會治理和民生痛點問題。

縱深推進住房租賃戰略。四中全會強調構建住有所居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建設銀行認真落實總書記關於“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指示精神,建設開放共享的住房租賃服務平台,目前已覆蓋94%地級以上城市,上線房源超過1800萬套。創新推出“存房業務”,激活存量房源,聯合1.17萬家合作機構建設租賃產業聯盟。百姓安居既是民生問題,更是社會治理問題。通過深刻領會四中全會精神,全行進一步增強了推進住房租賃戰略的方向感和使命感。下一步將加快擴面上量,培養住房租賃新生態,幫助更多百姓實現安居夢。

深耕普惠金融。四中全會強調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建設銀行依托現代科技創新推出普惠貸款新模式,2018年實現普惠貸款新增2125億元,佔五大行新增總額50%﹔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達到2925億元。目前已建成農村“裕農通”服務點40萬個(2020年將達到60多萬個,覆蓋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使農民在村口就能享受到現代金融服務。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打造“民工惠”平台並投放專項融資302億元,為農民工發放工資300萬人次,破解農民工討薪難的社會治理問題。下一步建行將持續跟進四中全會強調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政策,做好配套普惠金融服務創新,努力在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等社會痛點中推動形成治理新機制。

強化金融科技創新和運用。深化落實四中全會精神,推進自主可控及國產化建設,培育金融核心技術優勢。建設銀行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統,加快金融科技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替代。已實現終端設備、PC服務器、安全產品全面國產化,網絡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5%。持續豐富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金融應用場景,提升金融治理效能和服務能力。建行還與130多個省市縣簽訂合作協議,為地方政府智慧政務系統建設無償提供技術支持,助力“放管服”改革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溫情打造勞動者港灣。四中全會明確了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等政策要求。目前建行已在全行1.4萬多個網點建設“勞動者港灣”並向社會開放,為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等戶外勞動者提供歇腳喝水上廁所的地方。下一步將依托勞動者港灣,著眼於社區治理的新趨勢新需求,不斷創新服務內容,並帶動更多合作伙伴參與,協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開放共建建行大學。四中全會強調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銀行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成立了新金融人才產教融合聯盟,實施“金智惠民”工程,免費為中小企業主、鄉村致富帶頭人、扶貧干部等舉辦培訓7800多期,受益64萬人次﹔組織境內外1200余所高校萬名學子深入全國1.08萬個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建行將按照四中全會精神,開放整合內外部資源,探索金融產學研融合的新模式。

(來源:《旗幟》2019年第12期。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 編輯:白 翔   送簽:白 翔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