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建設 >> 機關

“四抓”促“四強” 黨建出實效

來源:旗幟網2020年03月31日08:31
文字縮放: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黨支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按照部領導班子黨建工作部署和要求,努力建設“政治功能強、支部班子強、黨員隊伍強、作用發揮強”黨支部,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四抓”促“四強”的黨建之路。

       抓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善於學習就是善於進步”。宋濤部長多次強調要抓好學習,並以普通黨員身份積極參加有關活動,勉勵大家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室黨支部高度重視“學習型黨支部”建設,成立中聯部首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小組”,成立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組織了19次集體學習研討,自覺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武裝,堅決做到知信行合一,不斷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當代世界》卷首語為平台,解讀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並編輯出版《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中英文)一書。2018年,研究室黨支部被推薦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先進基層黨組織”,在部“求是杯”理論征文活動中獲得集體一等獎和個人一等獎等獎項。

        抓建設。專門設立保密委員,合理安排支委分工,確保支部班子堅強有力。堅持以“三會一課”制度加強黨員管理教育,堅持以紀律規矩約束黨員行為,編織反腐倡廉“安全網”,並結合實際制訂實施《研究室黨支部學習制度》《研究室保密制度》等。積極發揮支部委員帶頭作用,認真過好組織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強化黨支部基層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談話談心質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工、青、婦活動,打造“有溫度”的黨支部。加強支部黨小組建設,由各處負責人擔任黨小組長,夯實“一崗雙責”,並加強黨支部與黨小組的工作聯系。

        抓創新。創新黨建內容。同新華網、外文出版社、環球時報等單位黨支部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特別是組織全體黨員赴河北省行唐縣與部定點幫扶的東井底村黨支部聯合開展“精准扶貧建功業”主題黨日活動,實地體會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思想的偉大,《光明日報》報道了有關情況。創新黨建形式。以模擬重大課題中期評審會的形式,創新開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眺望新征程”主題黨日活動,相關情況以“打通黨建與業務的‘任督二脈’”為題刊發在《光明日報》上,被評為2018年“中聯部黨支部優秀案例”。創新黨建平台。積極打造支部《求實》黨刊和“博聞講堂”兩大品牌,把《求實》黨刊作為多角度反映支部建設的媒體平台,把“博聞講堂”作為促進黨員廣博見聞的交流平台。

        抓融合。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是更好發揮支部作用,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方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搞好調研。高質量完成中宣部交辦部的“馬工程——世界社會主義研究”重大課題,多篇文稿獲得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批示。中宣部將“馬工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意義”這一重大課題交給中聯部研究室承擔。在部調研工作規劃中專門設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意義”課題,密切跟蹤國際社會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看法,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上刊發一批專版文章。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傳播開展對外交往。成功舉辦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專題研討會,向國際社會宣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稿獲得中央領導批示,並結集出版《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書。積極發揮“萬壽論壇”品牌作用,多次舉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意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大變局與習近平外交思想”等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創新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內宣傳。與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重要主旨講話精神”座談會,編輯出版《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一書。在《求是》《光明日報》等媒體發表《深入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幾個維度》等文章。為實現主題教育活動“理論學習有收獲”的目標,與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習近平外交思想理論研討會”。經部領導批准,創建萬壽論壇官方微信公眾號,特別是設立“季思語”欄目,構建對外傳播、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融媒體平台。著眼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做好調研培訓,推動部“一流調研人才隊伍”建設。

( 編輯:馮愛齡   送簽:白 翔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