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 全面提高我國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鄭國光
來源:旗幟網2020年06月16日15:14
文字縮放: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防災減災救災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次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深刻回答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執政理念,為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堅持黨的領導,形成各方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自然災害防治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開展的許多重大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此,我們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証,組織動員防災減災救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理順統和分、上和下、防和救的關系,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整體合力。當前,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在實踐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即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和黨的組織優勢。要繼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克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麻痺思想和僥幸心理。培養防災減災救災專業化人才十分迫切,要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我國防災減災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同時,還要加大對廣大領導干部的培訓,強化領導干部災害風險意識,既要救災沖在前、表現好,更要防災做在前、做得好。

1月10日上午,作者(前排右一)到南寧市應急管理局調研慰問。

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多次強調,要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來,我國汛情旱情和森林火災接連不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地震風險不可忽視。去年受災人數超過1.2億人次,總量依然十分巨大。今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增多增強趨勢明顯,多災並發和災害鏈特征日益突出,重特大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十分復雜。與此同時,公眾災害風險防范意識相對淡薄、公眾自救互救技能還普遍缺乏,需要探索完善。要增強憂患意識,時刻保持高度警醒,做好隨時應對各類災害,甚至同時應對多場重特大災害的應急准備。機構改革以來,按照“國家隊、主力軍”的定位,我們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設,加快重塑重構和轉型升級,以適應復雜條件下“全災種、大應急”實際救援任務需求。要繼續健全完善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專業應急力量為協同、社會應急力量為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提高各類災害事故救援能力。結合區域災害事故特點,建設若干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加強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加快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努力滿足可能發生災害事故的物資需求,確保物資有序調度、快速運輸、高效配送、精確溯源。災害發生后,根據預案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及時調撥救災款物,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要完善災害救助和災后恢復重建機制,調整優化生活補助標准,因地制宜制定災后恢復重建政策,特別關注受災貧困地區,加大支持幫扶力度,嚴防因災致貧返貧。

堅持預防為主,努力把自然災害風險和損失降至最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高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必須構建統籌應對各災種、有效覆蓋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要進一步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人為因素引發自然災害的概率。把自然災害防治融入有關重大規劃、重大工程、重大戰略是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根據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的安排部署,充分發揮自然災害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抓緊統籌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災害風險底數,是落實災害風險管理理念的關鍵舉措,要強化風險源頭管理,做好第一次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編制災害頻發易發地區風險圖。應急管理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會商機制,要加強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災情會商研判,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堅持綜合減災,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的各項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近日全國人大已正式啟動《突發事件應對法》的修改工作,我們正抓緊推動自然災害防治綜合立法,要系統梳理和修訂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快制訂修訂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標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調動社會各類資本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完善災害應對金融體系,進一步探索多渠道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為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研究制定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相關政策、標准和准則,落實稅收優惠、人身保險等支持措施,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格局。要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以信息化推進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推進先進技術裝備研發應用,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先進指揮通信、輕型智能工程機械等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推廣使用。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區域框架下的減災合作機制,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人財物技等方面的合作,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區域合作。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烏魯木齊市從5月7日開始,開展為期3天的地震應急救援綜合演練。

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社會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支持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積極推進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要把社區居民發動起來,構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旨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切實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從源頭上防范化解群眾身邊的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要根據疫情防控的不同情況,通過網絡公開課、新媒體直播、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公眾普及各類災害事故知識和防范應對基本技能。不斷強化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開展全面系統的災害事故隱患排查,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盡最大可能減輕災害事故風險。統籌推進基層應急能力建設,促進鄉鎮(街道)政府專職消防隊、企業專職消防隊、志願消防隊、災害信息員等多元力量發展,提高基層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能力。強化災害信息報告發布制度建設,尤其要加強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和人員密集區的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和接收能力建設,統籌運用互聯網、大數據、自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大喇叭、吹哨子等傳統手段,確保信息到戶到人,有效解決災害預警“最后一公裡”問題。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家庭儲備基本應急物資和逃生避險設施裝備,推廣使用家庭應急包。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滿足轄區居民緊急避險和臨時安置需求,修訂完善基層各類應急預案,因地制宜開展線上等多種形式的演練活動,促進公眾熟悉災害事故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能夠及時轉移避險,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來源:《旗幟》2020年第5期﹔作者系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局長)

( 編輯:白 翔   送簽:馮愛齡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