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擺脫貧困》

連載·《擺脫貧困》

習近平:從政雜談【2】

(一九九〇年三月)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8年12月05日15:38
文字縮放:

為官四要

凡事都有其要領,為官當領導作為治理社會事務的一種社會職業,也是如此。自古以來,為官之要領或稱之為官之道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戰國時的荀況說,執政者手中握有很大的權力,但僅憑權力並不能使天下自行安定,“安之者必將有道也”。為官之道,對於我們黨的領導干部來說,我體會到最重要的有四點:

一是為官之本。為官之本在於為官一場,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於人民,這與我們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一個意思。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偏激心理,認為清高者不屑於為官從政,不屑於與官為伍﹔認為官場多齷齪,為官多不廉。我想,“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同醫生、清潔工等社會職業一樣,都是社會的需要。“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並無好壞可言。但為官是有好壞之分的。因此,從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為什麼要當官和當什麼官這兩個問題。有些人入仕數十年,終為名利所困,或一事無成,或身敗名裂。究其原因,是沒有樹立正確的當官宗旨。舊社會,有的人十年寒窗潛心入仕是為了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有的人鑽營官場,是為了魚肉百姓,大發橫財。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帝王將相何其多,但在百姓頭腦中留下記憶的也不過百來號人。李白、杜甫官不過五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設計趙州橋的李春,也非大官,魯班、黃道婆等更是與官無緣。可見,青史留名與官階並無本質聯系,而是與做事相聯系。如果當官只是為了圖個人私利,那麼,在政治上就會結黨營私,行為上就會違背道德施欺騙邪惡之術,終難逃脫身敗名裂的下場。當官,當共產黨的“官”,隻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於民。這是共產黨的“官”與舊社會的官的本質區別。造福於民要大公無私。隻有無私才能無弊,無弊才能為政公平,使民安居樂業。造福於民,還要與民相知心,這就要切實改進領導作風,深入群眾,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隻有這樣,才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主動、及時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造福於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為民辦實事。

二是為官之理。為官之理在於講奉獻。當共產黨的“官”要造福於民,就得講奉獻,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毛澤東同志說,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如果想當官又想發財,那是十分危險的。有些人當了官,就以權謀私,結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陳毅同志不是早就說過“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嗎?想通過當共產黨的“官”來發財,黨紀不容,國法不容。古時候說“無官一身輕”。想當官又想圖清福也是辦不到的。當官要負責任,任務沒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難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氣,想罵人也是罵當官的。我認為認認真真地當好共產黨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沒有聽到哪一個稱職的領導人說過當官真舒服。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有人要當官呢?從社會角度講,官是一種職業,必須有人去做。從個人角度講,當官是服從黨的事業的需要。一個不圖私利,不圖清福,隻圖為社會、為人民多做貢獻,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人,在領導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裡也是充實的,這種充實感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無窮的樂趣。

三是為官之德。為官之德在於清廉。為官一場最起碼應留個清名。持身必須以清廉為准則,凡利祿名譽“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當官做領導,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因此在錢財、名利問題上犯錯誤的可能性總會比一般人大。如果平時不刻意“慎獨”,不注意防范“找上門來”的錯誤,老是懷著僥幸心理去為不可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當領導要以德服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分析原始社會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特征時說,“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粹道德性質的”,它“以自己的榜樣來影響別人”。道德榜樣的影響力不能忽視,現代領導人應更懂得這個道理。如果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在艱苦奮斗、廉潔奉公上不成為榜樣,就無法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威信。

四是為官之義。為官之義在於明法。這裡講的義,不是指江湖義氣,而是指維護公正,伸張道義。無明法不足以正紀綱,無紀綱就不能護公正,張道義。北宋包拯認為:“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現在有些領導干部事事老好人主義。老好人主義從本質上說,就是沒有為官之義。沒有為官之義,使法度變得模糊不清,紀綱變得鬆懈無力。沒有為官之義的原因在於私蔽心竅。因此,隻有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萬法皆明”。法度明,紀綱正,大治之勢必成。事實証明,哪裡的領導秉公辦事,不畏權貴,執法嚴明,那裡的正氣就上升,事情就好辦。

念好“人才經”

如何選用人才,是領導者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列寧說:“要研究人,要發現有才干的工作人員。現在關鍵就在這裡﹔不然的話,一切命令和決定不過是些骯臟的廢紙而已。”我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縣委提出,福建念“山海經”,青海念“草木經”,我們正定念“人才經”。“人才經”,可以用知、舉、用、待、育五個字來概括。

“知”就是識別人才。這個問題包括什麼是人才和如何識別人才兩個方面。我國古代謂德、量、才、志、績者為人才。所謂德,主要指政治操守好。現在對德的要求,可以用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來概括:“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於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所謂量,是指能接受正確意見,容納賢才。所謂才,是指才能,有創造力,有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所謂志,是指志向遠大,意志堅定,有韌勁。所謂績,就是政績,在工作中,能奮發有為,盡心盡力,有所建樹,人民群眾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有了識別人才的標准,還要有識別人才的方法。《呂氏春秋•論人》中把知人之法概括為“八觀六驗”。“八觀”中有“聽其言而觀其行”,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有些人喜歡夸夸其談,而行動上老打折扣,用形式主義的一套來應付你。用了這種人就要誤事。“六驗”中有“苦之以驗其志”等,這對我們都很有借鑒意義。閩東是一個窮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講奉獻的人去工作。我們對閩東干部的評估不是注重於他近期內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績,而是注重於他是否盡心盡力去做長期性、鋪墊性的工作。一個貧窮的地方,你想一朝一夕就改變它的面貌是不現實的,隻要你講奉獻,盡心盡力,就是一位好同志。

“舉”就是薦納人才。薦納人才強調尚賢事能,也就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薦納人才最忌“任人唯親”、論資排輩和囿於地域之見。《墨子•尚賢》中主張舉才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明良論》中龔自珍抨擊官場中論資排輩之弊﹔《諫逐客書》中李斯力陳囿於地域的用人之害,其論述都極有見地。我認為,共產黨的選人標准隻有一個,就是四化標准,講五湖四海,看政績。不管你是哪個地方人,隻要符合四化標准,就舉用你,不管你資歷深淺,隻要辦事能力強,就舉用你。

“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長,而不強其短。反過來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能以僵化的標准衡量人才。俗話說,馬跑千裡,不宜犁田﹔舟可渡河,卻不能用於陸地代步。人才放錯了位置,有可能成為垃圾。陳雲同志在談到善用人才時曾經強調,要“堅持人事兩宜的原則,用人得當,適得其所”。

“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創造性,不要壓抑和埋沒他們的才能﹔要關心、愛護人才,不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要信任他們,不能委之以事權之后,又濫加猜疑,否則,會導致上下離心離德,無法工作。唐朝魏征說過,“君能盡禮,臣得竭忠……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這句話去除封建糟粕,是可以吸取的。

“育”就是培養人才。得賢,必須以培育人才為前提,“不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採”。我認為,一個成熟的領導者是善於培養人才的,因為是否重視培養人才是關系百年大業是否后繼有人的問題。培養人才,一要精心扶植,二要嚴格要求,三要大膽使用。

領導者的修養

古時候把理政治國之道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修身”位居其首。所謂“修身”,就是修養的意思。領導者的修養,我想主要有這幾條:

一要有黨性觀念。共產黨的黨性集中表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馬克思說,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黨的性質決定了黨的領導干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談領導者的修養,第一條就是要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這個觀念沒有樹立起來,其他都無從談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列寧說:“我們如果願意仍然成為社會主義者,就應該到更下層和更低層中間即到真正群眾中間去。”因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種最直接的辦法。1988年底,在寧德地委工作會議上我們提出改進領導作風。后來,這個提法具體化為“四下基層”,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許多干部下到最邊遠、最貧困的地方去,親身體驗到群眾的疾苦,思想感觸很大,回來后都說憂患感增強了,責任感增強了。我說這是黨性觀念增強了,修養提高了。

二要有度量。“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一個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發揮得如何則看他的度量。司馬光說:“天下之事未嘗不敗於專而成於共。”我認為這句話很有見地,專擅則狹隘,狹隘則離散,離散則困窘﹔協力則廣博,廣博則通暢,通暢則能成功。心胸狹窄的人,一味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能吸收別人的合理意見以擴大自己的眼界﹔一味以功臣自居,而不能用賢能以增加自己的力量﹔老擔心著別人超過自己,而以攻擊、詆毀別人來抬高自己。共產黨人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無所謂個人之名利,為人梯也好,為鋪路石也好,要從黨的使命,從歷史實踐的過程來思考這個問題。

三要有氣節。縱觀人類歷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風亮節。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貧困潦倒的時期寫成《資本論》的。他在1852年2月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賬,我不能再吃肉。”即使這樣,馬克思也沒有屈服,沒有停止工作。不畏艱難困苦,隻為主義真,這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節。我國古代,孔子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贊揚不畏強暴的精神﹔孟子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看作為人處世不可少的氣節。我認為,高尚的氣節是每一個領導者所應有的品質。沒有氣節,就沒有了脊梁骨。講氣節,要防止迂腐。孔子有個學生在戰場上與敵人拼殺,頭盔上的纓被擊落了,他認為這有損氣節,於是放下武器,寧願讓敵人刺死,也要撿起纓系在頭盔上。這是多麼的迂腐。在原則性問題上要講氣節,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要講策略。

四要誠實。就是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老實人會不會吃虧?有人說老實人吃虧,我不這樣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把實事求是精神貫徹到為人處世上,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不實事求是,不老老實實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人,有時也可能撈到便宜,但最終是要碰壁吃虧的。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首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事實,尊重科學,敢於堅持真理,遇事不隨風倒。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其次,要多做少說,或隻做不說。古人說,品行要從自己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名聲則需要別人認可才能樹立。“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做了一些貢獻,有了一些成績就夸夸其談的人,得不到好名聲。再次,是以誠待人。這種人,領導願意用,同事願意和,部下願意跟。

五要有氣魄。領導者的工作包羅萬象,而且情況紛繁復雜,千變萬化。這就要求領導者有快刀斬亂麻的氣魄,否則,事事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就會貽誤工作。但領導者的氣魄,用恩格斯的話說,不是脫離客觀規律的盲目沖動,而是“借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領導者要培養氣魄,提高工作自由程度,唯一辦法就是按照恩格斯所說的,深入實際,獲得對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認識。隻有這樣,才能果斷、大膽、正確地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

共產黨人的修養不是靠面壁坐禪獲得,而是靠實踐的積累、升華﹔共產黨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賜予,而是實踐的必然結果。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共產黨人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提高修養,同時也獲得事業的成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行靠實踐,功到自然成”。在實踐中提高修養,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是共產黨人建功立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