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習近平用典》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8年12月05日15:00
文字縮放: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90多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使我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跡、書寫了中國震撼、找到了中國道路。

從“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打掉橫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之牆,增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始就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在“敬民”的話語坐標下,強調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人民,常常被比為載舟的水,喻為種子的土地,視為枝葉的根本。對於執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強調也不為過。正因此,十八大部署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拾黨的優良傳統,重申黨群血肉聯系。這樣一次以密切聯系群眾為主旨的黨內教育活動,不可能把群眾關在門外,習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堅持開門搞活動”,一再告誡“切忌自說自話、自彈自唱”。他引用的這句話,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見治亂的水。現實中,不管是教育實踐活動,還是更多其他工作,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多照照群眾這一面鏡子,多比比群眾這一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

■ 原典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作湯征。

——﹝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

■ 釋義

這段話出自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殷,即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其開國君主為成湯。公元前1620年,成湯征討不祭祀的諸侯葛伯。他對伊尹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不(fǒu):同“否”。意思是,人從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從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國家治理狀況。簡而言之,就是“以民情為鏡”。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鏡子論”。

成湯的“鏡子論”表明,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將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治好壞的標准。此后,“以人為鏡”的觀念被歷代開明統治者所接受。《詩經·大雅》中有“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大戴禮記·保傅》曰:“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將“鏡子論”進一步發揚光大。據《新唐書·魏征傳》記載,直言敢諫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嘆:“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