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底線思維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王懂棋

2020年07月21日14:42
文字縮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底線思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堅持底線思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風險作了系統闡述,深刻揭示了重大風險的特點規律,向全黨發出了堅持底線思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戰役的號召,為各級領導干部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堅持底線思維就要增強風險意識

堅持底線思維、秉承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深厚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的體現。這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黨章中的入黨誓詞“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將憂患意識升華為犧牲精神,將個人、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與共產黨人的擔當、責任、使命貫通起來。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注重運用底線思維防范重大風險。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列出17條困難,提醒中國共產黨人要“准備吃虧”。鄧小平提出:“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准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發展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帶來了百年未有之不確定因素,堅持底線思維就要防范重大風險。中華民族血脈中浸潤著危機意識、風險意識,這是底線思維產生的文化根基。我們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樹立底線思維,重點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要牢牢劃定底線,明白哪些利益是核心利益,絕不能失﹔哪些權益是基本權益,決不能侵﹔哪些目標是基本目標,必須實現。我們要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強化底線自覺,主動設置和完善各領域、各地區的底線,有效防控政治領域、意識形態領域、社會領域、經濟領域、科技領域、公共衛生領域、黨的自身建設等領域的風險。

二、堅持底線思維必須牢牢把握戰略主動

堅持底線思維必須增強戰略意識,由被動防御積極轉向戰略主動。底線思維蘊含著矛盾的觀點,蘊含著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是辯証唯物主義的生動展示。堅持底線思維必須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短期看長遠,隻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矛盾的相互轉化關系,深刻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才能謀全局而動。

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戰略主動,要求領導干部著眼大局、胸懷大局。當前,謀劃工作就要把握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唯物辯証法要求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必須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基本矛盾出發,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從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角度出發,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后的工作重點和重心,從而確立底線邊界。

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戰略主動,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時刻謹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共產黨人的理論根基,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貫穿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善於從紛繁復雜的風險矛盾中找到規律。從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和事物普遍聯系的角度,認清各方面風險發展趨勢和相互關聯,敏銳把握風險傳染、轉化、聯動規律。注意防范經濟金融風險轉化成政治社會風險、網絡空間風險醞釀成現實社會風險、對外斗爭風險轉化成內部安全穩定風險、國內問題被境外敵對勢力利用等風險。

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戰略主動,要增強斗爭精神。當前國內外局勢仍處於深刻變化之中,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新變化和大國博弈新動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必須積極主動、未雨綢繆,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的矛盾風險挑戰的准備。”在重大風險面前,逃避退縮隻能死路一條,主動作為、積極迎戰才有生路。要培養斗爭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敢於斗爭的風骨、氣節、操守、膽魄。要加強斗爭歷練,增強斗爭本領,以頑強的意志和決心應對好每一場重大風險挑戰。

三、堅持底線思維必須不斷增強能力素質

底線思維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始終堅持的重要思維,它既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設定最低目標,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爭取最好結果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具體來說,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和加強以下五方面能力素質。

一是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首要能力。領導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善於從政治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善於在苗頭隱患中察覺重大風險,在復雜表象中預判風險,關注“早”和“小”。現代社會一定程度上就是風險社會,各種風險無處不在。有的風險還相互交織演變,呈現倒灌、合流、疊加、聯動、放大、誘導效應。當前,面對國際疫情蔓延帶來的諸多風險挑戰,我們認真做好分析研判,要善於從風險矛盾中找出事物變化發展趨勢,把握時效度,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斷決策、一擊即中。在新的偉大斗爭中,提高政治能力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把工作基點放在辦好群眾事情上,下大力氣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筑牢抵御各種風險的“壓艙石”。

二是策略謀劃能力。矛盾相互轉化和質量互變規律,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提高策略謀劃能力,善於謀劃、巧於度勢、精於統籌,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我國目前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矛盾凸顯期,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交互作用,國內外局勢復雜多變、交織影響,給未來中國發展帶來了不可預知的風險和挑戰。這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分析各種社會問題的存在形態和演變趨勢,尋求規避系統性風險、化解復雜性矛盾、謀求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增強策略謀劃能力,在應對風險中化被動為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思維合力、行動合力,在治國理政中更好設置底線、爭取高線,在進退有據中不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三是法治運用能力。法治是積極彌合社會沖突,達成社會利益最大公約數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領導干部在應對風險,進行決策和行動時,應從目的、權限、內容、手段、程序等方面,不斷審視其所思所行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要求,具備嚴格規范權力行使的思想意識,使接受監督和制約成為一種自覺思維和行為方式。應充分尊重、維護和保護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充分反映並體現公眾權益和各方意見,讓法治效力真正惠及公眾,成為社會公眾的保護傘,成為社會沖突的平衡器。

四是輿論引導能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控疫情,實踐充分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是中華民族攻堅克難、邁向復興的根本保障。領導干部要在應對重大風險中牢牢佔領法律、道義、輿論制高點,注重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顧全大局、甘於奉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命運與共、天下一家”的中國風骨、中國力量、中國精神。要堅決維護網絡主權安全,堅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各級黨委政府要主動出擊,在第一時間發出客觀、權威的聲音,不給造謠傳謠者機會。要主動設置議題引導公眾情緒,要及時、透明、多維度公布信息,構建線上線下多個輿論場的良性互動,引導控制主流輿論沿著正確方向積極傳播。

五是群眾工作能力。2020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准。新時代各級領導干部要積極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創新載體平台,善於引導群眾、組織群眾,不斷提高群眾工作能力。要增強資源統籌能力,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教育、協商、調解、疏導等辦法,積極解決各類群眾訴求。要建立大群眾工作格局,注重從政策層面研究解決帶有傾向性、普遍性和合理性的突出問題。要健全統籌督查督辦專項事項工作機制,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問題的跟蹤督查和回饋。要加強與群眾的網絡溝通能力。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大數據積極搭建聯系群眾、體察民情、回應民意的新平台新載體,讓群眾在虛擬和現實世界中都能第一時間反映訴求,理順情緒。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