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始終處於基礎性地位,同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深刻認識發展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意義,聚焦老難題和新挑戰,在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等方面拿出更多的實招和硬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健康基礎。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對此,我們要從實現民族復興、增進人民福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選擇。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標志著我們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也明顯提高。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將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部署,到2030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領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選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有了更高需求,更加重視健康質量的改善、健康服務水平的提高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就必須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實現全民健康。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健康指標是評價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方面。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一般來說,個人健康指標的改善將促進整個社會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進而提升社會勞動生產率。隻有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健康素質,才能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衛生健康發展面臨老難題和新挑戰
這些年來,我們初步建起了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重大時刻,我們黨始終以對人民負責、對生命負責的鮮明態度,調集優秀的醫生、先進的設備、急需的資源開展大規模救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的變化,我國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之間還存在差距,健康領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仍有待增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戰中需要啃下的“硬骨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暴露出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這些老難題和新挑戰,都需要通過做好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來破解和應對。
以實招硬招全面維護人民健康
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需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拿出實招硬招,全面維護人民健康。
要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加快理順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專業能力,加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力度。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力度,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服務。
要把提高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切實加強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統籌推進貧困地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范圍,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機制,推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要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弱項,構筑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持續加大重大疫病防治經費投入,著力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夯實制度保障。
(執筆:侯迎欣)
( 編輯: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