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統戰心聲】同心同向同行 聚力精准扶貧

殷傳誼

來源:統戰新語2020年10月30日09:40
文字縮放:

2016年4月中旬,我擔任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駐村扶貧隊長。此后三年半的時間裡,在周崗村這片土地上,一次次行動,一個個故事,一寸寸改變,總讓我感慨良多。

駐村更要駐心


 


 

去周崗村前,我對它僅有的印象來自於網上搜來的百余字簡介。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它,於是我選擇了駐村。

4月19日,在第一次對接后,我請求村干部幫我找一間房子,我要做一個“村民”。從那時起,我走村訪戶,與村民同吃同住,與貧困群眾交心結友,短短幾天時間,不僅拉近了與村民的感情,還對周崗村的村情有了大體了解,更深刻地感受到“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你有多親”。

周崗村面積5.5平方公裡,屬丘陵地區,耕地、山場、水面大約3600多畝,以農業為主。全村人口2341人633戶,其中貧困戶51戶,僅有一間村級衛生室。

根據調查走訪,我有了一些想法:首先要轉變當地村民的思想觀念,其次要充分利用村裡80畝水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第三,在現有水稻種植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白茶種植技術,爭取資金扶持,帶動部分精准扶貧戶自主就業﹔第四,要加大村組道路建設,盡早修建村組硬化道路。有了初步思路后,我與村干部共同研究,確定發展重點,制定好周崗村脫貧致富的發展規劃。

對還要結親


 


 

作為駐村扶貧隊長,村裡每一個村民都是我的“親戚”,貧困戶的事就是我的事。
王沛民家是村裡的貧困戶,老兩口帶著患有精神疾病的43歲的女兒奉卿一起生活。駐村后,我選派了工作責任心強、熱心細心的幫扶人與其“包戶”結對,送醫送藥,奉卿的病情逐漸穩定。不料2017年4月21日,奉卿在看病時走失。老倆口傷心不已:“我們都70多歲了,除了吃不下、睡不著,根本不知道怎麼找。”我趕緊通過QQ和微信公眾號上廣泛推送尋人啟事”,同時組織村裡力量分別在村、鎮、市區等地找人。熱心網友們提供線索的電話很多,但卻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這時候,我靜心思索后,懷疑奉卿已經離開了銅陵,便緊急聯系王沛民夫婦。老兩口細細回憶,覺得奉卿可能去了合肥或蕪湖。於是,我一方面聯系了合肥媒體發布消息,一方面讓王沛民自己去蕪湖看一看,果然在蕪湖第四人民醫院找到了奉卿。當王沛民帶著奉卿回到村裡后,我陡然鬆了一口氣,癱坐在凳子上,這9天我們扶貧隊的每一個隊員都使盡了渾身解數。

貧困戶孤寡老人章川蘭是我的我結對幫扶戶。第一次入戶,得知老人的出生年月和我母親一樣,我就脫口而出:“要和她結成幫扶對子。”此后,老人的家就成了我在周崗村裡另一個家。章家門前的土路不平,我便請來村裡人幫忙,修出一條簡易的小路。一次夏季大雨來襲,村裡出現內澇,我得知消息后,一大早趕到村裡將老人轉移到安全地點,並送上准備好的食品和日用品。汛情稍有緩解,我又帶著醫療康復專家上門為老人體檢義診。為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我想方設法聯系相關部門,為她減免新農合繳費220元、萬千工程收益208.98元、合作社入股收益800元等等,使她於2019年如期脫貧。脫貧后,我還幫她協調了免費體檢、幫助她購買了綜合保險,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

駐村期間,村民們對我越來越親近,有些干脆稱我為“隊長兄弟”。

扶智不忘扶志


 


 

精准扶貧,除了物質上幫助,還要有精神上的鼓勵。

村裡汪大信自幼患小兒麻痺症的村民,靠雙拐行動,妻子患有智障,兒子正在讀高中,家庭收入僅靠一間小小的雜貨鋪。但是,生活的困苦並沒有壓垮他,恰恰相反,卻堅定了他克服困難的信念。我駐村期間,經常看到汪大信坐在他那間生意並不好的小店裡讀書看報。彼此熟悉后,我送給他一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汪大哥將書捧在手中,滿臉燦爛的笑容,滿意地說:“窮不能窮了精神,精神窮了,再扶也扶不起來的。這些書是對我最好的扶貧!”

駐村期間,每次進門入戶,我都會宣傳扶貧政策,村民們工余時間,我也經常和他們談心,讓他們村民們看到生活的希望,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念。

1272個日日夜夜、6862公裡的走訪、幫扶、生活歷歷在目,為村裡的22戶推進的特色種養及幫助落實他們享受的3.06萬元特色種養補貼、村裡1467米扶貧路建設、劉大魁故居(市級文物保護)項目的申報、新建村黨群活動中心立項設計等等都記憶猶新……這三年半的時間裡,我在城鄉一體化黨建暨城鄉結對、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幫扶工作成效考核中連續倆年獲得優秀、一次良好。雖然我離開駐村生活,但我依然心系扶貧工作,將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關愛我曾經奮斗過的那一片土地。

(作者系九三學社銅陵市委會衛生二支社委員)

來源:統戰新語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