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評論員:優先發展如何“先”

——二論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來源:農民日報2020年11月03日14:09
文字縮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世情國情農情作出的深刻研判和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們黨順應工農城鄉關系演變和現代化建設規律而作出的重大戰略路徑選擇,是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最強音。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扎實貫徹全會精神。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要求,隨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和政策安排。這次全會又進一步吹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進軍號角。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具有更加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是邁向新發展階段的基礎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十四五”時期,我們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雖然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依然是全面現代化和整體現代化最薄弱的環節和亟待補齊的短板。站在新征程新階段的起點,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已不單是工農城鄉關系命題,實際上已經構成了我國推進整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基礎支撐。必須要優先發展、優先支持。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注腳。推動創新,農村是改革的發源地更是主戰場﹔實現協調,要補上農業現代化這個“四化同步”的短板﹔落實綠色,要大力挖掘和發揮農業的生態價值﹔擴大開放,要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守住“三農”戰略后院﹔踐行共享,農民更是關鍵群體。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並不只是簡單做政策累加和投入加碼。隻有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當然之義﹔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動力源泉。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農業農村具有更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供給側來看,雙循環的核心是產業各環節要打通,而目前在農業領域,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需要進一步暢通,需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潛力和機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從消費側看,巨大的農村消費需求是我國特有的經濟優勢,釋放和培育農村消費需求,既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隻有農業農村實現了優先發展,才能為全體人民基本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大推動力,才能為后續現代化進程獲取堅實基礎和動力源泉。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就必須進一步樹立政策導向。要徹底扭轉長期以來“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思維定式,強化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導向。考核地方政績時,不僅要重視工業、城市、經濟總量等指標,更要重視“三農”領域的補短板、強弱項成效。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要優先發展,必須進一步注重制度創新。要堅決打破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推動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各種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構建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享共贏的互利互惠機制。通過制度供給和政策創設,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形成全社會多元參與的格局,吸引更多要素、更多資源、更多力量投身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來。

要優先發展,必須進一步強化保障措施。黨管農村工作是優良傳統,也是最大的政治優勢。要把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作為根本政治保証,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各項制度設計、政策創新及重點任務落到實處。要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機制,制定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實施細則,把優秀干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選拔到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必須完善健全能檢驗、能量化的實績考核體系,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形成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工作合力。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階段性任務和長期目標、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等關系,切實把全會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邁步“十四五”,奔向新征程。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