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育新機開新局

來源:湖北日報2020年12月03日08:24
文字縮放:

訪談嘉賓

胡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報刊社副社長

閱讀提要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其他的大國經濟一樣,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對於經濟循環必須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要使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從這四個環節看,目前我國具有重要的基礎條件和突出優勢。

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如何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理解這兩個“戰略抉擇”?

胡敏:這兩個“戰略抉擇”是我們黨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的生動寫照。

——從歷史維度來看,上世紀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黨中央結合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提出“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以出口為導向的“國際大循環”戰略。這一戰略既很好契合了當時國內經濟形勢,讓我國傳統經濟要素的比較優勢充分釋放,市場主體、地方政府、區域經濟活力充分迸發,企業在外向型經濟中找到了市場,企業經營者激發了創新精神,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得以快速流動。這為上世紀90年后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預計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率貢獻連續多年在30%左右,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大國經濟。從歐美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路徑來看,大國經濟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要立足國內經濟可循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其他的大國經濟一樣,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對於經濟循環必須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提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持續釋放內需潛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可以說,黨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在過去十多年持續探索的基礎上,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是基於對我國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的必然之舉。

——從現實維度來看,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中國發展將面對長期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外部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著重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國內大循環的動能明顯增強,實施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基礎逐步夯實。

再從大國經濟的發展安全考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隻有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才能統籌發展和安全。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我們還必須重塑新的競爭優勢來夯實大國經濟地位,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既滿足國內不斷升級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促進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做強做大做實國內市場。也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在新的國際經濟合作中贏得主動,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促進大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環節的基礎條件和突出優勢

記者: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的基礎條件有哪些?突出優勢在哪裡?

胡敏: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要使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從這四個環節看,目前我國具有重要的基礎條件和突出優勢。

從生產端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制造中心,傳統優勢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經濟社會的大底盤,在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參與國際合作分工的過程中,形成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工業門類,有機嵌入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齊全的配套能力和靈活的適應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我國在短時間內能夠及時生產提供巨大的防疫物資,就是對我國生產制造能力、結構調整韌性和彈性能力的一個很好檢驗。國內產業這種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規模效應、范圍效應以及學習效應在產業體系中得以全面展現。

從流通端來看,經過這些年物流體系和城鄉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和不斷建設,供應鏈體系日漸完備,現代流通體系架構也逐漸成熟,特別是近年來供應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產業上下游、城鄉產供銷、線上線下方式相結合的物流體系建設有了長足進展。

從分配端來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超過4億人,隨著收入分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將有力支撐起日益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從消費端來看,市場是稀缺資源,一個具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構成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巨大消費市場。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都是形成未來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的有力支撐。未來一個時期,隨著我國大力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建設,以及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內需潛力還會不斷釋放出來。

從制度層面看,制度優勢是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和突出優勢。隨著一個更加統一公平有序競爭的全國大市場在各類基礎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改善營商環境等舉措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國民經濟在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環節將基本實現暢通,相對穩定、相對獨立、富有效率、良性互動的國內經濟大循環也將夯實中國經濟的基本盤,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會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記者:“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現實推進過程中需要把握什麼?

胡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當務之急是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諸多環節的難點堵點。打通堵點必須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實現重大突破,尤其要促進各類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還要著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要著力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加快建設完善現代流通體系,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要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國內大循環不是一個個地區的自我循環,而是相互聯通、有機協作、要素流動充分的全國大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准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托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這樣就既能夠拉動國內經濟,又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大市場機會。

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記者: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處於“戰略基點”的重要位置。因時因勢,擴大內需要從何處入手,抓住什麼樣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胡敏: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在開拓消費需求層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在拓展投資需求層面,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在“兩新一重”方面取得新進展,比如,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還要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在制度完善層面,要切實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准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堅決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切實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程曼詩)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