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獻心力 扶民智 攜手共奔致富路

內蒙古區直機關工委
來源:旗幟網2021年02月22日15:09
文字縮放: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統一部署,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組織協調157個區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興安盟、烏蘭察布市共159個貧困嘎查(村),組織動員自治區直屬機關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切實扛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責任,盡心盡力、主動作為,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幫扶工作,助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証。

建立完善“六個機制”,強化統籌引領

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幫扶工作總體方案要求,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在幫扶工作中努力做好組織協調、宣傳交流、督促檢查、總結驗收以及評比表彰等牽頭抓總工作。

建立幫扶工作調度推動機制。實行半年調度、隨時調研督查工作制度,在每年年初對幫扶工作作出總體安排部署的基礎上,半年召開一次幫扶工作調度會,總結工作經驗,並有針對性地對下半年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建立幫扶工作溝通協調機制。組織工作對接,進行重點協調推進。工委領導班子成員分片聯系幫扶地區和幫扶單位,深入幫扶地區了解幫扶情況,及時與幫扶單位進行溝通,對重點幫扶項目親自調研協調,集中力量推動落實。

建立幫扶干部教育培訓制度。每年組織幫扶干部召開現場觀摩或經驗交流會,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提高幫扶能力。15年來,共組織幫扶干部到先進省區市學習幫扶經驗8次,自治區內培訓5次。

完善幫扶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將幫扶工作納入各幫扶機關、單位年度黨建考核目標,加大幫扶考核權重。

建立幫扶工作定期總結表彰機制。每年對幫扶工作進行總結,並向自治區黨委、政府報告﹔每5年對幫扶工作進行總結表彰。

建立幫扶工作宣傳報道機制。結合基層黨建優秀案例,對典型做法和事跡在自治區機關黨建網以及全國媒體上進行宣傳﹔組織自治區新聞媒體到幫扶點和幫扶單位採訪報道、宣傳典型事跡﹔在全國機關黨建工作研討會議上進行交流發言,宣傳內蒙古幫扶工作的經驗做法,得到兄弟省份廣泛關注。

不斷提高責任意識,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認真履行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職責,按照自治區黨委統一部署,始終把機關黨建工作置於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思考、謀劃和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指導督促區直機關抓好駐村幫扶工作,督促直屬機關各單位落實“盡銳出戰”要求,先后選派800多名優秀黨員干部投身脫貧攻堅戰。按照“點面結合、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突破瓶頸”要求,在抓好點上幫扶項目同時,各部門共投入幫扶資金109.36億元,充分發揮自身行業部門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延伸幫扶工作,著力破解了關系到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為興安盟和烏蘭察布市的發展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和脫貧致富的勃勃生機。截至目前,貧困人口減少近26萬人,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510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66元,貧困戶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牧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信心得到增強。

把握精准要義,著力提升脫貧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指導幫扶單位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始終堅持扶產業就是扶根本的理念,把“戰略聚焦在片上、戰術集中在村上、戰果體現在戶上”,引導區直機關立足實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特別是對貧困村、貧困戶精准識別、精確制導,有針對性地發展肉羊、肉牛、生豬等富民產業,不斷擴大甜菜、甜葉菊、有機水稻等特色種植規模,扶持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扶貧支柱產業,夯實了脫貧致富的產業基礎。把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環節,重點解決產業結構單一問題,優先發展基礎產業,探索建立增收機制,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狠抓“智”“志”雙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嚴格要求各直屬機關單位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既給錢給物幫助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注重教育引導和技能培訓,用先進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經營理念武裝困難群眾的頭腦,使廣大困難群眾增強了改變貧困面貌的信心和斗志,掌握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技能。注重在農村牧區廣泛開展思想文化宣傳,讓貧困群眾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提振自主脫貧精氣神。堅持扶貧與扶勤相聯,改進幫扶方式,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提倡多勞多得,提高貧困人口自主脫貧能力。實行典型帶動,用身邊人身邊事示范帶動貧困群眾,感染貧困群眾,激發內生動力,達到“宣傳一個、影響一群、帶動一片”的效果。

立足地區實際,積累幫扶寶貴經驗

在幫扶過程中,積極探索被幫扶地區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制定了《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將固定資產作價劃股、產權到戶,確保固定資產有人管護、廣大農牧民長期受益。注重發揮嘎查(村)黨支部、村委會作用,探索推行“支部+協會”“大戶帶動”“土地返租”“股份合作”等扶貧新模式。通過設立救助困難學生“教育基金”和農牧民“互助基金會”,有效解決貧困家庭學子上學和貧困家庭春耕生產等一系列難題。通過自治區、盟、旗對口單位“三級聯動”方式共同幫扶貧困嘎查(村)……這些模式和機制的創新實踐,為幫扶工作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也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搭建了橋梁,貢獻了力量。

(來源:《旗幟》雜志2021年第1期)

( 編輯:張莉   送簽:張成付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