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為國為民皆是汝 一官隨分樂清貧——明代名臣於謙清正廉明的品格

趙現海
來源:旗幟網2021年03月29日20:00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詩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出自明代名臣於謙的《詠煤炭》一詩。於謙 (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上城區)人,歷任監察御史、巡按江西御史、河南山西巡撫、兵部左侍郎,官至兵部尚書,加少保銜。於謙為官清正廉明,為國忘身,鞠躬盡瘁,是我國古代十分有代表性的廉吏、清官。

勤政為民的政治理想

於謙家族世代官宦,深染儒學。良好的家風,使於謙通曉經典、胸懷天下。8歲時,於謙便能夠“通經書大旨,屢出奇語”,被譽為“神童”。於謙對於貧賤之物所具有的寶貴品格,格外注重。在《桑犬二詠》中,於謙寫道:“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為國為民皆是汝,卻教桃李聽笙歌。”“護主有恩當食肉,卻銜枯骨惱飢腸。於今多少閑狼虎,無益於民盡食羊。”(《七修類稿》)對庇佑百姓的桑樹表達了贊美,對殘害百姓的惡吏進行了抨擊。

於謙的仕途經歷,也在充分踐行著勤政為民的政治理想。於謙初入仕途,便受明成祖委派,前往湖廣犒賞軍士,當時“即以廉干著名”。明宣宗對於謙非常欣賞,派遣他巡按江西,整肅當地官場。於謙赴任之后,辯白百姓冤情,懲處靖江王家人強買行為,廢除各種弊政。經過他的整治,江西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江西百姓對於謙充滿了感激之情,將他的牌位供奉於名宦祠。

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山西發生自然災害,明宣宗破格把於謙從正七品的御史提拔為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出巡河南、山西,全權處理兩省事務。於謙到任之后,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社會逐漸趨於穩定。災情平復之后,於謙充實預備糧,設置惠民藥局,減輕賦稅,修筑河堤,挖掘水井,種植樹木,建立起災荒預防機制。在此期間,於謙和兩省百姓培養起深厚的情誼,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解決各種實際難題上來,百姓有什麼冤屈,隨時都可以到巡撫衙門告狀,於謙立刻親自辦理。有人勸告於謙,說巡撫不應管理瑣碎事務,於謙卻認為:“若不開誠布公,悉心體察,則下情無由得達,幽隱無由得明。”(《於忠肅公年譜》)於謙在河南、山西一共任職19年,在他的治理下,兩省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當地百姓把於謙與包拯相提並論,說他是“於青天”“於龍圖”。

珍重名節的精神品格

於謙十分敬重具有氣節的先賢志士,他為岳飛和文天祥分別撰有《錢塘岳忠武王祠》 《文信國像贊》。他曾在看到文天祥遺像時,有“我瞻遺像,清風凜然”的心靈觸動。於謙在少年時便寫下了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出堅守名節、清白自持的精神品格。

入仕之后,於謙一直堅守了這一政治立場,在多種場合表達了珍重名節的觀念。“求無愧於名節,無愧於天地鬼神而后已。”(《開封府重修廟學記》)“自是書生守名節,莫慚辜負指迷人。”(《讀悟真篇》)。他對生活條件的要求很低:“修短榮枯天賦予,一官隨分樂清貧。”(《初度日》)“但令名節不墮地,身外區區安用求。”(《靜夜思》)“所寶者名節,所重者君親。居弗求安逸,衣弗擇故新。”(《小像自贊》)

於謙在河南、山西出任巡撫長達19年,遠遠超過當時一般巡撫的任職年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於謙堅決反對鑽營、賄賂行為,觸怒了上司。他曾經說自己“出憲遠巡三晉地,行囊不貯一文錢”。(《長子縣與同年彭繡衣會宿而別悠然懷思》)每次進京議事,都一身蕭然,“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 (《明史·於謙傳》)對此,時人不敢相信,質疑他“寧無一二土物充交際耶?”於謙就笑著舉起了兩隻袖子說:“吾惟有清風耳。”為表心志,於謙賦《入京》詩一首:“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水東日記》)當時把持朝綱的宦官王振,怪罪於謙沒有給自己送禮,一度把於謙下獄論死。河南、山西官民紛紛為於謙辯白。正統十三年(1448年),於謙被升為兵部左侍郎,調回北京。

為國忘身的忠誠擔當

於謙堅守為國為民、清節自持的政治理想,十分執著,乃至奮不顧身。他在生活上十分節儉,“諸凡自奉過於儉約”。在官場上,以“孤臣”自居,完全不顧及個人的安危得失。他的一生,做到了為國忘身,忠誠擔當。

“土木之變”一役,明朝不僅失去了20萬精銳部隊,而且明英宗被俘,成為瓦剌要挾明朝的人質。當時的明朝,比北宋末年所面對的形勢還要嚴峻。北京官民人心惶惶,以翰林侍讀徐珵為代表的很多人都主張遷都南京。在此危急關頭,主持軍務的於謙堅決反對遷都。為穩定民心,於謙提議由英宗的弟弟郕王繼承帝位。最初郕王鑒於英宗有太子在北京,並未答應。“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但於謙不避嫌疑,指出太子隻有3歲,主幼國疑,用大義說服郕王即位:“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願陛下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明英宗實錄》)郕王最終即位,是為明景帝。於謙扶立景帝即位,化解了瓦剌利用英宗要挾明朝的企圖。在於謙的主持下,明朝上下同仇敵愾,成功擊退了瓦剌的進攻。瓦剌鑒於英宗失去利用價值,終將英宗送回了明朝。

但於謙卻因此而得罪了英宗。於謙在景泰時期,最受景帝倚重,不僅全權負責天下軍務,而且國家大政、人事安排,也都由二人共同商議決定。於謙完全依照國家制度,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處理政務,對各種請托一概謝絕。“一以忠誠,上結主知,分謗任怨,但知有國,不知有身有家,平居未嘗言及於私。”(《先肅愍公行狀》)遭到拒絕的官員對於謙充滿了仇視,嘲諷他是“矜傲自用”。景泰八年(1457年),反對於謙的官員,以武將石亨、文官徐珵為首,暗地聯系英宗,趁景帝病重之時,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辟。為粉飾宮廷政變,他們誣陷於謙圖謀趁景帝病重,擁立襄王世子入繼帝位,但這一誣陷最終查無証據。不過他們仍然以“莫須有”判定於謙之罪。於謙被殺之時,仍然鎮定自若。聽聞於謙將被殺害的消息,北京的百姓自發為他送行。

於謙清正廉明,立有不世功勛,卻被冤枉殺害,普天之下都非常同情他。英宗生母孫太后知道此事后,嚴厲責備了英宗:“於謙曾效勞,不用當放彼歸田裡,何忍置之於死!”於謙被殺時,家無長物。“自朝廷所賜外,他無一物,蓋公平日自律之嚴也。”(《太傅忠肅於公神道碑》)而接替他任職兵部尚書的陳汝言,卻因為貪贓被下獄。為此,英宗十分感慨,開始后悔殺死於謙,曾經當著石亨等人的面,連說好幾句“好個於謙!”(《先肅愍公行狀》)

明憲宗即位后,為於謙公開平反,明孝宗贈於謙官為太傅,謚號“肅愍”,明神宗改謚號為“忠肅”。在於謙的家鄉,當地人為於謙建起了憐忠祠與忠節牌坊。河南、山西的百姓,也在家裡懸挂於謙的畫像,進行祭祀。

於謙是一個為人正直、一心為公、不計個人得失、清正廉潔的名臣。他的名言和事跡,對我們當前加強政治建設,淨化政治風氣,有著重要的歷史啟示。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就要有“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敬民之心,以“人民至上”踐行公仆情懷。要廉潔自律,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按照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和紀律要求,增強自律意識,加強自我約束,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做到為政以廉、為政以德、為政以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稿件來源:《旗幟》2021年第3期)

( 編輯:王春春   送簽:屈輝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