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級黨組織高標准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先進典型

一位小麥專家40年的堅守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何中虎

中國農業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
來源:旗幟網2021年03月30日14:57
文字縮放: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逢年過節各種花樣面點,日常生活充飢飽腹的面條和饅頭,都離不開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小麥。

每到農忙時節,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試驗田裡,總能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品質研究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全國先進工作者何中虎研究員。

1963年,何中虎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他曾目睹干旱和吸漿虫對小麥生產的危害,每天吃撈面和白面饃便成了兒時的夢想。

於是,學習農業便成了他的最終選擇。1980年,他考取了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經過9年刻苦學習,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

后來,何中虎獲得了到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做博士后的機會,還到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

“中國小麥的品質怎麼樣?”與國外學者打交道的時候,他經常被這樣問到。國外的經歷讓何中虎開闊了視野。事實上,美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小麥品質常規評價技術體系,品質優良是育種的基本目標,而我國小麥品質研究在80年代中期才剛剛起步。

面對近半個世紀的差距,何中虎暗暗下定決心,回國后要將研究重點放在小麥品質改良上,讓國人不僅“吃飽”更要“吃好”。

建團隊  品質育種闖難關

1993年5月,何中虎回國后就承擔起小麥品質研究重任。西方的面制品以面包、餅干為主,與中國的面條、饅頭等面食對面粉的要求並不相同。何中虎面臨的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也是嚴峻的挑戰。

研制中國的優質小麥,須從國內老百姓的主食開始。何中虎帶領團隊從面條開始,經過對成千上萬份樣品的品嘗、分析,最終明確蛋白質質量、色澤、澱粉特性是決定面條品質的主要因素。他還引入了新興的分子標記技術,在基因層次闡釋面條品質遺傳機理,使品質育種有規可循。由此,以面條為切入點的小麥品質評價體系逐漸構建起來。

緊接著,他又一鼓作氣確定了饅頭、餃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質選擇指標,形成了表型分析與基因鑒定相結合,包括磨粉品質評價、加工品質間接評價和5種主要食品(面包、餅干、面條、饅頭、餃子)實驗室評價與選擇指標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被20多家育種單位和面粉公司採用,發掘的基因標記在美國、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廣泛使用。

2008年,“中國小麥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初期,在項目資金、育種材料、團隊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困難的情況下,何中虎得到了庄巧生院士等老專家的鼎力支持,課題組逐漸從最初的2人增加到現在的4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常規育種與谷物化學、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學相結合,既有明確分工又能互相協作,與國內外密切合作的開放型國家小麥品質育種創新團隊,為科研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何中虎深知自己的研究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的,離不開庄巧生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與幫助,離不開團隊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國內外同行的合作與支持。他將獲得的中華農業英才獎20萬元獎金捐獻給專為獎勵一線小麥育種人員而設立的“庄巧生小麥獎勵基金會”,以實際行動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育品種  產業融合結碩果

一線永遠是最好的“實驗室”。

何中虎堅持帶領團隊到基層,了解小麥生產和食品加工業的需求以及諸種不利因素,通過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有機結合,育成26個高產優質高效小麥新品種。

2008年他帶領團隊育成了優質小麥品種“中麥175”,通過北部冬麥區水地和黃淮旱肥地兩個區域國家審定,累計推廣約5000萬畝。“中麥175”的選育與應用獲2017年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隨著北部冬麥區小麥面積的逐年下降,2000年何中虎及時將育種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黃淮主產區。與棉花所合作育成的“中麥895”,高產矮稈,耐熱性好,面條品質優良,已累計推廣約4300多萬畝。“中麥895”的選育與應用獲2019年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國內優質強筋小麥生產不足,每年需要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進口優質強筋小麥來彌補供給缺口。

何中虎帶領團隊與棉花所合作,選育出了既優質強筋又高產穩產的小麥新品種“中麥578”,並於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在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測中心組織的全國小麥質量鑒評中,“中麥578”的面包品質居所有參試品種第一位,與進口優質小麥品質相當,既適宜做優質面包,也可通過配麥配粉生產優質面條粉和餃子粉,解決了“優質不高產、優質不廣適”兩大突出問題。

促產業  科企融合譜新篇

2019年10月,在外出工作途中,何中虎遭遇嚴重車禍。此后,雖然不能像往常一樣每天到辦公室工作,但他還是定期和團隊成員交流科研情況,“中麥578”的產業化和推廣工作是最讓他挂心的事情之一。

2020年5月,他剛剛能下地,就迫不及待到試驗田看小麥的長勢情況,並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麥578”在各地的產業化對接工作以及高產創建工作。最終,“中麥578”在河南高產創建田畝產841.5公斤,創下了全國優質強筋小麥高產紀錄,相關企業簽訂的2020年“中麥578”定向收購訂單,每公斤加價0.2元,夏收后實際收購量3.8萬余噸,為農民增收770余萬元。“2020年夏收面積超過100萬畝,預計秋播可達300萬畝。”何中虎興奮地說。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何中虎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農業科研的最前線。

麥田裡的守望,守的是“民以食為天”固國之策。今天的中國,人們不僅吃得飽,更是一年比一年吃得好。而這些成就的背后,是與何中虎一樣的無私奉獻的小麥研究者們。

(來源:《旗幟》2021年第1期)

( 編輯:陳誠   送簽:任海軍   簽發:陳 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