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孕育,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在春潮涌動的改革開放中壯大,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持續綻放光芒,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太行精神的形成發展
太行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太行人民剛勁強悍、富於反抗。在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兒女同凶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在以上黨為腹心區的太行抗日根據地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抗日戰爭是太行精神形成的時代背景。“七七事變”揭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日軍叫囂“一個月拿下山西,三個月滅亡全中國”。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擎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匯聚起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八路軍、第一 一五師挺進晉東北、第一二零師挺進晉西北、第一二九師挺進晉東南。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后,首戰平型關、設伏雁門關、奇襲陽明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民族斗志,為太行精神的產生播下了火種。
黨的領導是太行精神形成的決定因素。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撰寫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大量光輝著作,為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全面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延安整風運動期間,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選調大批干部,進入黨校或組成干部整風隊,進行整風,促進了黨員干部思想上的統一。太行區黨組織按照毛澤東“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指示,動員根據地人民為部隊抬傷兵、運糧食、探敵情,成功粉碎了敵人的“九路圍攻”。黨的領導為太行精神的產生提供了理論、思想、組織等方面的保証。
人民群眾是太行精神產生的主體力量。“兵民是勝利之本”,如果說八路軍是創建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鋼骨,那麼當地人民群眾就是澆鑄鋼骨的水泥。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僅14萬人的武鄉就有9萬多人參加各類抗日團體,1.46萬人參加了八路軍。太行人民為八路軍送情報、救傷員、做被服,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支持和后勤保証,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事業是太行精神不斷發展的實踐源泉。太行精神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形成,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發展。在這塊飽受戰火考驗和革命洗禮的土地上,太行兒女繼承和發揚太行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李順達領導西溝村互助組種植經濟林、發展畜牧業,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和鼓勵。申紀蘭作為唯一一位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獲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授的“共和國勛章”。錫崖溝人為了實現走出大山的夙願,自力更生、不畏艱難,歷時30年用生命和鮮血修通了“挂壁公路”。趙雪芳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以堅強的意志戰勝癌症的威脅,把自己無私忘我地奉獻給了人民,獲得了全國首枚白求恩獎章。這些先進個人和優秀群體的感人事跡,賦予太行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二、太行精神的豐富內涵
2009年習近平同志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英雄的山西人民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突出的貢獻,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於勝利,英勇斗爭、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這個偉大精神滋養了一代代太行兒女,激勵了許多英雄模范人物的產生和成長。
太行精神蘊含著“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在異常艱險的抗日戰爭中,太行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不怕犧牲、舍生忘死,不屈不撓、頑強奮戰,涌現出了左權、葉成煥、何雲等無數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他們以血肉之軀筑成了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上演了一幕幕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八路軍總部曾先后5次進駐武鄉,近10萬官兵在此戰斗生活,數千名烈士長眠於此。這塊英雄的土地“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至今讓人瞻仰銘記。太行精神充分反映了太行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忠貞報國、勇往直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這種優秀品質歷久彌新,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深深地鐫刻在太行山的奇峰峭壁上。
太行精神蘊含著“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1941年至1942年,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實行毀滅性的“三光”政策,嚴重的自然災害也接踵而至。在挫折和困難面前,太行軍民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和自強不息的革命干勁,冀南地區在敵人的掠奪下耕牛奇缺,八路軍戰士就幫百姓拉犁,成為“光榮的耕牛”,群眾採集野菜、補種晚秋作物,建立養蠶、榨油等合作社賺錢換糧,軍民齊心協力共渡難關。新中國成立后,太行兒女繼續保持和發揚太行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甘落后、自強不息。在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石圪節煤礦工人節約一團面紗、一顆道釘,鑄造了“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精神。太行精神昭示我們,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是我們黨戰勝困難挫折,應對風險挑戰的制勝法寶。
太行精神蘊含著“萬眾一心,敢於勝利”的愛國情懷。為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八路軍將士奮勇殺敵,太行人民積極支前,海外華僑捐款捐物,中華民族空前地團結起來,形成了無堅不摧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太行人民繼承和發揚太行精神,以實際行動不斷譜系太行精神的新篇章。太舊高速公路穿行於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之中,施工難度大、投資多,當工程因資金短缺面臨夭折的關鍵時刻,廣大黨員干部、企業團體、人民群眾響應山西省委號召捐款捐物,保証了公路順利通車。太行精神是由千千萬萬舍身取義的愛國英烈用鮮血澆筑而成的,同時又吸引無數愛國志士為著美好的新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前仆后繼,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展現。
太行精神蘊含著“英勇斗爭,無私奉獻”的奉獻精神。在太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與太行人民同甘共苦、相互支持,書寫了許多動人故事。彭德懷副總司令帶頭吃糠咽菜,把節約下來的口糧支援受災的村民。太行奶娘趙引弟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而犧牲了自己的親生骨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太行兒女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脫貧攻堅戰,廣大駐村幫扶干部和一大批基層工作者不計回報、無私奉獻,用辛勞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長治學院優秀畢業生黃文秀放棄大城市的工作,主動請纓做駐村第一書記,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一代代太行兒女默默奉獻、奮力拼搏,他們高尚的品格永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
2009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強調:“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錘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革命戰爭年代,太行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太行精神,在新時代依然彰顯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對於激勵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仍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絕對忠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將士能夠不怕犧牲、舍生忘死、慷慨就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著為了民族獨立而戰的堅定理想和誓死不作亡國奴的必勝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太行精神的核心所在。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科學理論引領全黨理想信念,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充分証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太行精神是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心連心的親民精神,是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人民不顧一切困難,無私奉獻的愛民精神。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進一步增強群眾觀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切實為民辦實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錘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事創業敢擔當,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隻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抓工作落實。太行精神是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態度,是革命樂觀主義的最好呈現。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把太行精神中蘊含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礡動力,進一步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改革創新、攻堅克難,開新局、謀新篇、譜新功,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太行精神是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始終保持著那樣一種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和一股自強不息的革命干勁。學習和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堅守黨的政治本色,為進一步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而不懈奮斗。
(作者系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黨建網
(責編:張成付、張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