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一根燈芯照征程

來源:旗幟網2021年06月24日12:09
文字縮放:

1928年秋,在東經113°北緯26°的高山密林中,一座青磚黛瓦的徽式建筑內,在一根燈芯的如豆微光下,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身披線毯,凝神思索、奮筆疾書,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如同一道閃電般劃破了舊中國的茫茫黑夜,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漫漫征程。

勤儉節約,一根燈芯照亮中國革命前途

這片高山密林,就是革命搖籃井岡山﹔這個中年男子,就是一代偉人毛澤東﹔這座徽式建筑,就是馳名中外的茅坪八角樓。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閃銀光,井岡山的人哎抬頭望哎,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這首《八角樓的燈光》,從1928年開始,便在井岡山經久傳唱,而“一根燈芯著雄文”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如今,那盞見証了烽火歲月的青油燈依舊靜靜地佇立在八角樓的窗前。凝望那根浸滿青油的燈芯,讓我們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個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國民黨當局得知后極度恐慌,馬上對根據地進行了頻繁的軍事進攻和嚴密的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困在井岡山,瓦解掉紅軍隊伍。

根據地的東西運不出去,外面的東西運不進來,紅軍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邊界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處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

為了解決食鹽缺乏的困難,紅軍發動居民把房屋廁所老牆上的土剝下來,放進水缸裡浸泡數天后再將這些水倒進鍋裡煮,待水蒸發后再取出鍋底白白的一層硝鹽,以它來代替食鹽。

當時的紅軍醫院條件很差,設備簡陋,藥材缺乏,沒有醫療器械,醫護人員就自己上山砍竹子用來制成鑷子、軟膏刀、藥筒等。他們還用杉木板自制夾板,用剃頭刀消毒后代替手術刀,用白棉布代替紗布。沒有酒精,就用石灰水來煮醫療器械以此達到消毒的作用。沒有藥品他們就上山採集草藥,自己動手配制中藥。做外科手術時,沒有骨鋸,他們就用木匠的小鋸子做手術。

就連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用油,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也成了極匱乏的物品之一。紅軍數千人在山上,晚上點燈照明要用油,平時吃飯炒菜要用油,可敵人嚴密的封鎖使外面的糧油根本運不進來。因此,井岡山上每年自產的少量茶油就顯得彌足珍貴。

為此,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體軍民勤儉節約,並向全軍宣布了一個使用油燈的規定:連以上單位辦公、開會隻能用一盞燈、三根燈芯,不辦公、不開會時則不用燈﹔平時,每個連隊留一盞燈,用一根燈芯,供換哨、查哨時使用。

按規定,毛澤東同志晚上點燈可以用三根燈芯,但為了省油,他堅持隻用一根燈芯。警衛員擔心長此下去,他的視力會搞壞,所以每到天黑,就偷偷在燈裡加上兩根燈芯,可毛澤東同志一看到就悄悄地減去兩根燈芯。

毛澤東同志說:“規定是我提出來的,我更應該以身作則,帶頭省吃儉用,給大家做個榜樣!”就這樣,一滴油、一根燈芯用盡,他才又添上一滴油、一根燈芯……

就在這微弱的燈光下,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結合井岡山斗爭的具體實踐,從理論上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星星之火由此燎原。

一根燈芯的微光,不僅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也映襯出了革命者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初心如磐,萬家燈光映照為民初心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艱苦奮斗的故事還有很多,面對殘酷的斗爭環境和物資匱乏的物質條件,紅軍不僅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對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精神做出了最完美的詮釋。這種精神是從軍長到伙夫一律都是五分錢伙食費的官兵平等﹔是“野菜裡也有豐富政治營養”的以苦為樂﹔是“張子清師長獻鹽”的無私奉獻﹔是余賁民“腰纏萬貫”結婚時卻無錢請客吃飯的克己奉公……先輩們共同抒寫了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初心的矢志不渝。

正是這種信念和品質,傳唱出“紅米飯、南瓜湯”“朱德的扁擔”“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鐫刻出了共產黨人“官兵一致”的民主、“吃苦耐勞”的意志和“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小井紅軍醫院、桃寮紅軍被服廠、紅軍軍械處、大隴紅色圩場、大井造幣廠逐步建設完成,井岡山軍民雖身處“敵軍圍困萬千重”卻依舊巋然不動。

正是靠著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一路從井岡山走到了寶塔山,從石庫門走上了天安門。

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1965年5月,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時又語重心長地說道:“現在日子好過了,井岡山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2017年。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用實際行動給“艱苦奮斗”寫下了新注解。當年的井岡山,地處偏僻,山高路遠,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如今的井岡山早已變為擁有19萬人口的美麗山城,正在振興發展老區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青山遠黛,翠竹欲滴。行走在游人如織的井岡山,歡聲笑語響徹青山綠水間,當年紅軍戰士為之犧牲奮斗的願景,在這裡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時代,我們要牢記“成由勤儉敗由奢”,要堅持自力更生,惟堅韌不拔,惟艱苦奮斗!

(供稿單位:井岡山市直機關工委 井岡山市黨史與地方志研究中心)

(來源:《旗幟》2021年第5期)

( 編輯:賈澤娟   送簽:陳誠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