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老百姓菜籃子的守護者

——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方智遠

中國農業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
來源:旗幟網2021年11月09日14:14
文字縮放:

“來!嘗嘗這個新品種,又脆又甜!”老人熟練地切開一顆嫩綠的甘藍葉球,剝出菜心,邀請大家評價口感。這位熱情質朴的老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方智遠。

方智遠是我國蔬菜科技領域的一面旗幟,還是老百姓菜籃子的守護者。從25歲與甘藍結緣,到82歲依然奔走田間,方智遠傾注了畢生心血。他以培育國產甘藍為初心,育成了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徹底結束了我國優質甘藍種子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他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創新,攻克了自交不親和育種、雄性不育育種等一個又一個重大技術難關﹔他以服務產業和三農為使命,先后培育出四代優質豐產、抗病抗逆、早中晚熟配套的優良甘藍系列品種,在31個省、區、市推廣,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5億畝,佔國內甘藍主產區種植面積的60%,使甘藍成為老百姓菜籃子裡四季常見、質優價廉的蔬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方智遠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給“洋白菜”裝上“中國芯”

甘藍也叫洋白菜、圓白菜,營養豐富、口味獨特、價格實惠,是中國人餐桌離不開的菜品。然而,20世紀60年代,甘藍優良種子100%依賴從國外進口,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外商時常進行刁難,一方面抬高種子價格,另一方面降低種子質量。1967年,我國南方百萬畝甘藍突然出現大面積隻開花不結球現象,方智遠與專家們連夜趕往廣東。當看到地裡一片片未熟抽薹的甘藍,農民蹲在地裡直掉眼淚,他很心痛。於是,他下決心一定要搞出國產甘藍品種,把菜籃子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然而,甘藍原產歐洲國家,國內甘藍育種尚屬空白,要搞自己的品種何其艱難。方智遠和同事們隻能從零開始,在全國四處搜集甘藍種質資源,回來后一門心思扎進試驗田。甘藍一年隻開一次花,育種周期長,做幾千個組合也未必能選出一個好品種。年復一年,方智遠拿著鐵鍬、鋤頭整地、播種,一株株一朵朵地為甘藍人工授粉。北京的春天風沙大,他幾乎每天都在試驗田裡風吹日晒。騰出空來,他還要奔波在京郊以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了解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3年,方智遠和團隊成員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結束了甘藍品種長期從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這些優質甘藍新品種,能和進口種子相媲美,在數量上滿足了我國的生產需要,也為國家節省了外匯開支,實現了把“洋白菜”變成中國造。

57年如一日,隻為做好一件事

收獲了第一個甘藍雜交種后,方智遠率課題組又陸續育出適於春秋兩季種植的“報春”“慶豐”“晚豐”等6個早中晚期配套的優良品種,解決了甘藍品種單一、收獲過於集中的問題,使甘藍在我國市場上可以四季常見。研究成果1985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有了前期的鋪墊與努力,方智遠在甘藍育種領域又開始迎接新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他把提高品質、抗病、抗逆作為新研究目標來攻克,培育出的第二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中甘11”、第三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8398”,不僅產量高、抗病性強,而且口感佳。兩代品種先后在1991年、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除了培育甘藍新品種,方智遠和團隊還在育種技術上實現新的突破。由於自交不親和系的育種方式存在人工成本高、種子純度難以達到100%的缺陷,他們經過20多年的努力,發現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在國際上首次建立起顯性雄性不育制種技術體系,實現了甘藍雜交制種由自交不親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要變革,並利用該體系育成了第四代甘藍品種“中甘21”等,在早熟性、品質、產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顯著優於引進的國外品種,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如今,在方智遠的辦公室,還有3000余份甘藍種質材料被裹成小包密封保存在十幾個玻璃干燥器中。這些是他和團隊50多年研究積累下來的心血,也是我國蔬菜育種的寶貴財富。由這些材料雜交而成的我國甘藍優質新品種,當前正沿著“一帶一路”,出口到甘藍起源地國家。

四代品種的育成,正是源於方智遠對甘藍的熱愛、對育種事業的執著。他在日記中寫道:“在科學道路上沒有平坦大道可走,隻有向上攀登,不畏勞苦、不畏險阻的人,才有希望攀登到頂點。”

心中有大愛,以服務“三農”為己任

方智遠成長於農村,深知“人誤田一時,田誤人一年”的道理。在他的辦公室,衣架上長年挂著一頂草帽、一件雨衣,供隨時下地用。他深深理解農民的艱辛和勞苦,對農民懷有濃厚感情。

“要讓農民得實惠,種子不應該賣得太貴”,“搞育種的就是要看你的品種受不受農民歡迎,能推廣多大面積,能為農村為產業發展作多少貢獻,能讓農民得到多少實惠。”這是方智遠經常挂在嘴邊的話。

退休后的方智遠退而不休。在妻子章振民看來,他一天三班倒,上午上班,下午上班,白天看的寫的晚上還要拿到家裡來﹔一年最多休息一到兩天—大年初一到初二,初三又去上班。妻子無奈地說:“之前不聽我的勸累倒了,好了之后就又下地,真的太‘固執’了。”

雖已年過八旬,還做過心臟支架手術,可方智遠就是不願放下心愛的甘藍育種。為了讓老百姓菜籃子裝滿中國的蔬菜,他帶領育種團隊辛勤耕耘,在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時,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青年才俊。

他每天堅持上班,不是去外地出差,就是和團隊一起調查選種。不能久站,他就帶著板凳下地,站一會兒,再坐一會兒。

為了讓農民盡快掌握最新技術,他和團隊開辦培訓班,手把手教農民,使甘藍新品種推廣到全國各地。他說:“農民是最辛苦的,科研人員必須要為農民多做點事。”

內蒙古烏蘭察布原是貧困地區,寒涼的自然環境是農業發展的短板。在方智遠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現在冷涼蔬菜不僅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還讓當地成為全國三大冷涼蔬菜基地之一,每年種植甘藍等蔬菜60萬畝以上,銷往20多個省、區、市,還出口俄羅斯等國家。

河南濟源王屋山地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方智遠帶領團隊以愚公移山精神扎根當地20年,與當地企業合作大力發展雜交制種產業,使濟源成為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制種基地,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來源:《旗幟》2021年第10期)

( 編輯:林燕   送簽:呂鳳茹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