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雪域高原找礦人

——記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唐菊興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來源:旗幟網2022年02月10日14:29
文字縮放:

他一天的工作軌跡是這樣的:天不亮上山,天抹黑回營地,有時夜宿牛羊圈或岩洞。什麼是他最開心的事?答案很簡單:圓滿完成野外調查任務,研究出了成果,找到了礦。他就是唐菊興,一名青藏高原地質找礦人。

執著的信念:為服務國家需求找銅礦

找礦!找礦!唐菊興為什麼對找礦如此執著?

准確說,唐菊興及其團隊要找的主要是銅礦。銅是我國急缺的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超過75%,被國家列為緊缺戰略性礦產資源。能否找到礦,尤其是大礦,對保障我國銅資源安全意義重大。

研究表明,西藏經歷了大洋俯沖-大陸碰撞的板塊構造演化過程,既是地球科學創新發展的新高地,也是銅找礦突破前景好的重點區。1995年,唐菊興參與導師王成善主持的“玉龍銅礦似層狀礦體成礦作用定位預測研究”,研究對象就在西藏昌都。盡管在西藏地區找礦要面對一大堆困難,比如地質工作程度低、山高谷深、高寒缺氧等,但由於工作的需要,他從此與青藏高原結了緣。

中國地質學界的前輩們在教科書上告訴他,青藏高原成礦理論有三種:一是海底噴流成礦﹔二是大陸碰撞成礦﹔三是斑岩成礦作用。“這三套理論是否存在局限?不論如何,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礦藏。”唐菊興暗自尋思。

找尋新礦不能坐而論道,更不能拍腦袋,需要腳踏實地尋查線索,需要在建立新理論基礎上,找到真憑實據。而証據藏在山上的石頭裡。

為了尋找礦床的信息,他帶著一系列礦產勘查專業問題,反反復復探訪清冷靜默的青藏高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持續不懈的努力,終於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時刻。

第一個突破點在甲瑪。2006年起,唐菊興開始主持甲瑪銅礦勘探評價工作,通過大膽破除前人“海底噴流成礦”和單一矽卡岩型礦床的認識,創立了“四位一體”礦床成礦模式與勘查模型,發現厚度達到200多米的世界級大礦—甲瑪銅多金屬礦,累計探明銅資源量超1000萬噸,同時還有共伴生金305.5噸、銀15840噸、鉬106.2萬噸。

之后,唐菊興主持研究雄村礦床,發現了岡底斯成礦帶存在大洋俯沖型銅金成礦作用,建立了斑岩銅金礦成礦模式,實現島弧型銅金礦找礦的重大突破。緊接著,勘查評價鐵格隆南礦床,突破了“強烈隆升地區淺成低溫熱液礦床難以保存”的認識,共圈定礦體6個,其中主礦體長1810米,寬1490米,為一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斑岩型銅礦床,結束了西藏沒有超大型斑岩-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銀)礦床的歷史,開辟了找礦新方向。

近20年來,唐菊興主持和主要參與勘查評價礦床提交金屬資源量 (儲量) 銅3900余萬噸、鉬160余萬噸、鉛鋅銻350余萬噸、金854噸、銀30888噸,是德興銅礦 (亞洲最大、中國第一的露天銅礦)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查明銅資源量的近4倍,佔國家“358找礦突破行動綱領”以來我國新增銅礦資源量的75%以上。

做個“爬山匠”:唐氏模式育人才

雖是科研工作者,但唐菊興常戲稱自己是個“爬山匠”。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讓他征服了地質科學高峰,也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培育了一大批年輕優秀的地質人才。

西藏有著“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唐菊興的工作區域大多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區。他經常告誡學生,做地質工作就要吃得了苦、爬得了山,這樣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有發言權,才會有創新的可能。

他以身作則,每年的野外工作時間從來都不低於60天,最長的一次竟連續在工作區待了200多天。針對西藏地形復雜、覆蓋嚴重、高寒缺氧、基礎地質和礦產評價工作程度低、中大比例尺地形地質資料缺乏等特點,唐菊興團隊善於總結經驗,充分利用各類項目,開展基礎地質和礦產地質調查,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唐氏科研模式。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大的成礦背景下深入研究點上已知礦床,再將點上深入研究的成果上升到面上形成理論,然后再由面上指導點上礦床的進一步突破。

找礦需要翻過一座又一座山,上山的時候背吃的和設備,下山的時候背標本、石頭,大多重達30多公斤。盡管路途風景如畫,但唐菊興和他的團隊無暇顧及。他們從一個點轉戰另一個點,經歷的種種磨難,至今歷歷在目。吉普車過河陷在河水湍急的溝中,要沖到冰冷的河水中拖車。車子壞在山頂,隻能忍受高寒,蜷縮在車上過夜。每當危險來臨,唐菊興總是沖在最前面。他從不允許隊中藏族工作人員和學生下河,而是自己蹚著冰冷刺骨的雪水把鋼纜挂在被困車輛上,然后用另一輛車把它拉出來。他說:“我是項目負責人,高原工作經驗比較豐富,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對大家負責。另外,我在水鄉長大,水性也比他們好一些。”

正是在他扎根西藏、“上山扛設備、下山背石頭”的示范帶動下,團隊成員們個個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上,成為一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活力四射的隊伍,涌現出宋揚、王立強、李寶龍等一批青年地質學者。唐菊興培養博碩研究生170余名,培養了一支自然資源部科技-勘查優秀創新團隊,年輕科技人員十余人獲得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項目資助,多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項目負責人。

服務社會:找礦是為了人民更幸福

從三江源到雅魯藏布江,從西藏阿裡到甲瑪礦區,唐菊興用腳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他相信,通過礦產勘查開發,不僅可以為我國戰略資源儲備基地的建立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也可以為藏區經濟的騰飛和跨越式發展以及地區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多年來,唐菊興利用西藏甲瑪科學研究基地為西藏大學等高校開展教學培訓,為當地人才的培育作出大量努力。在實際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培養藏族技術人員,很多跟著他在野外工作過的藏族同胞都已成長為技術骨干。

不僅如此,唐菊興還注重帶動企業的科研工作,參與了西藏元澤礦業、鑫湖礦業、中瑞礦業等公司大型礦床的勘查評價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和礦山開發提供技術服務。

礦產勘查開發的經濟效益是喜人的。以甲瑪礦床為例,2010年7月投產至今,累計上交稅金超過20億元,近3年新增銷售98.39億元,新增利潤11.17億元,累計解決就業4545人(藏族員工778人)。

唐菊興,這名勤奮的“爬山匠”,正背著行囊行走在為祖國尋找下一個“寶藏”的路上。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呂鳳茹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