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學習領悟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遲福林
來源:旗幟網2022年02月15日10:39
文字縮放: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在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全面總結,對推動全黨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庄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引中國發展繁榮的正確道路,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從實際情況看,不了解改革開放史,容易把現實中的某些差距、問題與改革開放劃等號,由此導致對改革開放的某些質疑。隻有全面、客觀地學習改革開放史,才能夠充分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性作用,才能充分理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才能牢牢樹立改革開放精神,將改革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決議》指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發展史的奇跡

從40多年經濟發展水平看。1978年我國GDP不足4000億元,2000年GDP突破10萬億元,2012年GDP突破50萬億元,2020年GDP首度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GDP超1萬美元。比較來看,1978年,美國GDP是中國的15倍,人均GDP是中國的30倍﹔到2020年,美國GDP是中國的1.5倍,人均GDP是中國的6倍。

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看。中國的發展深刻影響了世界,2006年以來,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了30%,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發展史的奇跡,這一結論符合實際、符合歷史。

改革開放建立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年代,老百姓買東西需要憑票,大部分商品都是靠國家指令性計劃配置。這個階段,盡管國民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計劃經濟嚴重束縛了經濟發展的活力。改革開放40多年,為什麼中國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為什麼迅速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主要在於建立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40多年,是從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逐步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過程。

——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在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干”。契約上寫著“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証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証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1979年小崗村糧食總產量由往年的3萬多斤猛增到13萬多斤,相當於前五年糧食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從過去的20元增加到400元。為什麼?就是把土地承包權給了農民,農民有了種地的自主性。過去農民不允許擁有生產工具,主要的生產工具(生產資料)是屬於公家的,屬於公社的,屬於生產隊的,屬於集體的。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將土地承包權給了農民,生產資料給了農民,改變了過去“出工不出力”、與自身實際利益沒有挂鉤的局面,極大迸發了農民生產的熱情。

改革開放40多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的過程。

——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推進計劃和市場相結合(1978-1992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要“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1992-2012年)。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3年-至今)。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中具有重大作用。正如《決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

歷經40余年的時間,我們不斷深化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每一步走來都是一場重大的思想解放過程。

改革開放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實現了走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性跨越

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后期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用短短4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成功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后期的歷史性跨越。2017年,我國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35%,均符合進入工業化后期的指標。

以汽車制造業為例。1978年10月,鄧小平同志訪日。鄧小平同志了解到,日產公司每個職工每年生產94輛汽車,而我國最先進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隻能每個職工年產1輛。他不禁感慨“我懂得什麼是現代化了”。1978年,中國轎車千人保有量不足0.5輛,2020年,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93輛,預計在2025年達到238輛/千人的水平,2030年達到289輛/千人。

從短缺經濟時代到消費新時代的歷史性跨越。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生存型、物質型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滿足,全社會對品質消費、服務型消費的需求明顯增長。我國成功實現從短缺經濟社會到消費新時代的歷史性提升。

我們經歷過短缺經濟時代,那個年代實行糧食統供統銷、計劃收購、計劃供應。這裡有個歷史背景,“一五”計劃以后,我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由此帶來一個突出問題:全國糧食嚴重緊缺,國家收獲糧食547億斤,需要支出的卻是587 億斤,缺口很大。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始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實行統購統銷的產品主要是“糧棉油”,這就是各類票証,如糧票、油票、布票、肉票、豆腐票、副食本等的由來。

兩年前,我在給博士生講座時曾講過一個花生米的故事:1970年,我在大連部隊裡,發了霉的花生米,用熱水燙一燙,晒干了,幾個人就吃著花生米喝酒,感覺很幸福。在那個年代,一個家庭如果請客時能有一盤花生米,是很上檔次的。有同學就提問,那麼多花生米叫誰吃了呢?可是,在座的學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那個年代要吃發霉的花生米。當時52位博士生有三種答案:花生米出口了、花生米榨油了、受災了,花生產量少了。沒有人能理解,當時在“以糧為綱”的高度指令性計劃下,花生屬於副食產品,國家是嚴格計劃供應、嚴禁私自種植生產的。現在一些青年人,不明白為什麼當年吃不上花生米,這個例子說明,在青年一代加強改革開放史學習的現實迫切性。

2008年,我在東北大學舉行了一次題為“走向消費大國轉型”的學術講座,提出“中國正在由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這一觀點。從現實看,無論是在消費的方式、居民消費率、最終消費率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其中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進入消費新時代,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型升級。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成功把握經濟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歷史機遇,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重大轉折。這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推動了自身的較快發展,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偉大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史是我國近現代歷史中最偉大、光輝的一個時期。

改革開放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決議》指出,“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真理標准大討論。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如何破除“兩個凡是”。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同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這篇文章,新華社向全國轉發。文章鮮明地提出,社會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准,而且是唯一的標准。對“四人幫”設置的禁區“要敢於去觸及,敢於去弄清是非”。在鄧小平同志和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的支持下,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迅速在全黨全社會展開。通過這場大討論,黨內外思想日益活躍,開始出現醞釀對外開放和對各方面進行體制改革的新局面。

——恢復高考。鄧小平同志剛一恢復工作,就主抓教育,組織開教育科研座談會,由他直接促使決定了恢復高考。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提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關閉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場。高考制度的恢復,使中國的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全國科學大會。1978年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重要思想。這次全國科學大會,題在科技,意在全局。它讓知識和教育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讓整個社會再一次萌生了對科學的崇敬。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這次會上,鄧小平同志所作報告的核心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所以,他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沒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實事求是﹔沒有實事求是,一切從本本出發,那我們就會失去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共中央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事求是總結了建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經驗教訓,在重大歷史關頭統一了全黨思想和行動,為推進黨和人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實現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后期的歷史性跨越,根本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在於從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逐步轉變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上經歷了五方面的探索。一是價格改革:從計劃決定價格到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二是市場體系:從引入競爭機制到構建公平競爭的現代市場體系﹔三是民營企業:從“必要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四是國有企業:從放權讓利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五是宏觀體制改革:從指令性計劃管理到宏觀調控。

順勢而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場合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適應大勢、科學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怎麼搞起來的?很關鍵的一條是我們黨正確判斷世界大勢。鄧小平同志說:‘根據對世界大勢的這些分析,以及對我們周圍環境的分析,我們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由於對世界大勢作出了准確判斷,我們黨確立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認識,才有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才有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開啟。”

抓住機遇,積極參與並推動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既釋放了巨大的發展潛能,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也重塑了自身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走向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格局。黨中央深刻認識到,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當前,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格局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基本要求﹔以推動自由貿易進程為戰略目標﹔以服務貿易發展為重大任務﹔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開放為突出特點﹔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為重要保障。

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要擔負起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責任,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是黨領導下的偉大實踐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鄧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他還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40多年來,我們黨靠什麼來振奮民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麼來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靠什麼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主要靠的就是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

黨在改革開放中的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實踐証明,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沒有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改革開放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實踐

改革開放40多年,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1978-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由17.92%提升到60%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提升到438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4元提升到1713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559億元提升到391981億元。

利益關系協調的重大突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利益關系協調的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一是城鄉利益關系協調,從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轉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二是區域利益關系協調,從區域非均衡發展走向區域協調發展﹔三是群體利益關系協調,從一部分人、地區先富起來到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97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隻有17%,目前我國人口城鎮化率超過了60%。從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沒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就難以為共同富裕創造條件﹔沒有城市發展,就難以拉動農村發展﹔沒有區域的非均衡發展,就難以有區域協調發展。因此,我們說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隻不過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提出走向共同富裕階段目標。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逐步形成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城鄉一體化為主要載體﹔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基本前提﹔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為重大任務。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正是因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改革開放才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路線問題,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堅持人民至上。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此有著清醒認識,採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和糾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一系列重要舉措改變黨的作風,加強黨的建設,突出強調人民至上。

堅持自我革命。勇於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歷經百年滄桑更加充滿活力,其奧秘就在於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黨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積極主動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曾進行過一系列旨在確保黨的馬克思主義性質、糾正各種右傾或“左”傾錯誤,純潔黨的隊伍,增進黨的團結,增強黨的引領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自我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發揚自我革命精神,回應新時代呼喚,反映新時代訴求,堅持用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動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引領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黨中央特別強調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堅定地反對和懲治腐敗,開啟了黨在新時代的偉大自我革命。

《決議》提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當前,我國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未來10-15年,是我國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14億人走向現代化的新征程,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是一個偉大創造。推進新發展階段的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要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基本經驗,並在這個基礎上,客觀分析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特定背景,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結構的演變趨勢,從而自覺地、持續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形成現代化新征程的制度支撐。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徐雅維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