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兢兢業業續寫真菌學新篇章

——記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庄文穎院士

馮麗妃
來源:旗幟網2022年04月13日16:39
文字縮放:

和真菌學這位“老朋友”打了近半個世紀的交道,她爬過26個省份的荒山野嶺,背過無數的真菌物種,辨認出360多個新種,數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傾心續寫中國真菌學的歷史長卷。

很多人稱她是真菌界的“玫瑰”,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微生物所)研究員庄文穎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

先后榮獲北京市和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鮮少談及個人事跡的她,將隨之而來的一波波採訪報道當成了為真菌學作科普的舞台。

坐公交、拎布袋去領獎

2021年11月5日,在庄文穎與其他9位科技工作者獲評年度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消息公布后,有一件小事在微生物所不脛而走:她去中國科技會堂領獎,不讓接送,自己坐公交車去。拎個布袋子,裡面裝著西服,怕弄皺了。

記者在採訪庄文穎時提及此事,她直言:“我家靠近城裡,家門口有公交車站,不用換乘就能到,挺省事的。所裡若派車送我要繞很長的路,何必呢?”

在微生物所許多同事眼中,工作中的庄文穎嚴謹細致、一絲不苟﹔生活中的她簡朴、低調,讓身邊的同事敬愛有加。

入行已48年,每每談起真菌學,庄文穎總會興致勃勃、神採飛揚。深奧難懂的真菌學用她的話說出來總是那麼“接地氣”。

“你抓一把土,裡面就有很多真菌。”她這樣介紹。在庄文穎的眼裡,真菌就如同一座寶庫。例如,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抗生素青霉素就源自真菌,它使得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增加到60歲﹔作為獨特的生物資源,真菌在我國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無論是有益資源利用,還是有害物種防范,真菌資源的多樣性調查都十分重要。”庄文穎說,“打個比方,口岸檢疫常發現其他國家進口物品存在問題,例如攜帶有害微生物,如果我們不能識別,一旦有害生物入侵便會對我國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造成損失。所以,必須有一支精干的分類學研究隊伍,不斷發掘真菌資源和認識真菌多樣性。”

帶領考察隊走遍全國26個省份

“雖然在某些方面我們國家的底子薄、基礎弱,但中國人並不比別人差,通過我們的努力也可以把它(真菌分類學)做好。”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的庄文穎曾如是激勵青年學子。

她用數十年的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1973年,庄文穎進入山西農學院(現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后選擇留校從事植物病理學研究。其間,她了解到70%的植物病害是真菌造成的,並對相關研究產生了興趣。

1978年,而立之年的她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國科大前身),師從微生物所研究員、著名菌物學家余永年,走上真菌學研究之路。

野外科考、採集標本、撰寫書稿……庄文穎的才能和實干讓余永年對她寄予厚望,期望她能為我國真菌分類研究打開新局面。1983年,在課題組人手緊缺的情況下,余永年積極支持將她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學習並攻讀博士學位。在那裡,她將休息時間壓縮到苛刻的地步,迅速掌握了真菌學的最新研究方法,發表了多篇文章。

回國后,她帶領團隊不斷奮斗,逐漸走到了真菌學研究的國際前沿。

多年來,庄文穎帶領考察隊走遍全國26個省份,採集了大量標本﹔研究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真菌材料,發現了新科1個、新屬13個、新種360余個,澄清大量分類和命名問題﹔先后主持“中國孢子植物志的編研”等20余個重大科技專項,發表文章290余篇,撰寫、主編著作9部,使我國部分類群的物種數量倍增。

這些耀眼的成績也讓她蜚聲國際。學者們以她的名字命名新發現的菌種,如“文穎盤菌屬”“海庄文穎氏菌屬”﹔她是《真菌字典》1943年問世至今首位參與編寫的中國籍學者﹔她三次當選國際真菌學會執委,是該組織成立以來的首位中國籍執委……

年逾古稀的庄文穎,現在每天清晨仍會雷打不動地到崗工作,編纂書稿、查閱資料、指導學生。

她的辦公室隻有十幾平方米,除了一張擺放電腦和顯微鏡的書桌外,另一張書桌、小茶幾上和幾個鐵皮書櫃裡整齊地擺滿了各種和真菌有關的書籍資料。簡朴、整潔的陳設賦予這個小天地一種與世隔絕的寧謐,讓人一踏入就能回歸內心的平靜,沉心科研。

“庄先生不注重名利和物質生活,求真務實,不斷探索,為國家的真菌事業作貢獻。這就是科學家精神。”國科大常務副校長王艷芬說。

承上啟下傳科研薪火

“像老一輩科學家一樣,兢兢業業做學問。”這是庄文穎心裡的科學信條。

庄文穎的老師余永年是我國真菌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戴芳瀾的學生。他一直謹記老師的教誨,致力於真菌學的發展。2010年,87歲的余永年已身患癌症,但仍奮力組織撰寫中國菌物學的百年研究史。2015年,余永年病逝一年后,庄文穎等人繼續他未完的工作,使《中國菌物學100年》正式出版。

沿著前輩們走過的路,庄文穎在真菌學的歷史長卷中續寫著新的篇章。

1973年,《中國孢子植物志》的編研工作起步。《中國真菌志》作為其五個分志之一,於1987年出版第1卷。“目前我國已知菌物2.1萬余種,40年中增長了3倍。《中國真菌志》已出版62卷,包含905屬8873種真菌。”庄文穎介紹。

庄文穎很早就跟著余永年參與志書的編纂工作,現在任《中國孢子植物志》副主編,並主管《中國真菌志》,負責為每個卷冊把好最后一道關。

《中國真菌志》的編研過程不僅是從自然界發現新物種的過程,也是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建設人才梯隊的過程。微生物所許多青年骨干都曾得到過庄文穎的舉薦。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她經常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實驗操作。“作為一名科學家,除了做好‘賽先生’,也要做好‘德先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一代代薪火相傳,服務國家創新發展。”微生物所所長錢韋說。

人類隻認識了約6%的真菌物種,還有94%有待發現。“這是幾代人都做不完的工作。我現在70多歲了,希望在有生之年繼續奮斗,更希望年輕人能夠把這條路走好。”庄文穎說。

(來源:《旗幟》2022年第3期﹔作者系《中國科學報》記者)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呂鳳茹   簽發:鐘鳴 )